大学声丨写满了“失联”的“敬告牌”,折射出了什么?

2025年08月21日13:14

来源:大河网

近日,安徽宁国市云梯畲族乡毛坦村“大野洼”一处山野水潭入口处的一块特殊的“敬告牌”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该“敬告牌”不仅写着“禁止进入”的常规警告,更罗列着触目惊心的失联记录:“2025年7月12日,来自上海的11名游客失联;2025年7月9日,来自江苏的2名游客失联……”。

这块用事实说话的“敬告牌”,是对冒险者们的警示,但更像是一面镜子。它照出了部分驴友追逐“诗和远方”的任性,也折射出了当前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难题。

实际上,这块“敬告牌”本身,是一种无奈却值得肯定的治理智慧。近段时间以来,“驴友失联”的新闻层出不穷,不少景区和无人区也早已发布警示提醒。可是,传统的“禁止进入”“后果自负”等标语早已沦为空洞的背景板,其威慑力在追求刺激的“兴奋心理”前显得苍白无力。而这块牌子之所以引发关注,是因为它比一般的警示提醒更进一步——不空谈、不吓唬,直接摆出了极具冲击力的事实。精准的时间、地点、人数以及失联的后果,构成了一个“事故档案”,让每一个妄图进入的人,都有一种心理上的事实震慑。

就像前几天北京八达岭长城检票口滚动播放游客的违法行为:“谁在长城刻字,谁就是反面教材。”这是管理部门从被动救援、用标语提示向主动预警、用事实清晰告知的一次积极转变,也是耗费了大量公共救援成本后换来的宝贵经验,其创新意义和治理智慧值得我们点赞。

然而,无论多强有力的警示也有局限,“事实教育”的软约束必须加上“依法追责”的硬手段。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警示牌只能作用于理性尚存的个体。对于一些极度自信、心存侥幸或决心挑战极限的人,任何警示都可能被无视。因此,明知故犯、最终耗费了大量公共资源才得以脱险的违规者,该罚得罚,该追偿就得追偿,让其为自身的任性行为付出实实在在的经济和法律代价。正如8月17日,两名游客在台风天擅自进入危险区登山,深圳依法对两人开出全国首张自然灾害综合法规罚单,每人罚款5000元。网友们纷纷在这条新闻的评论区中为“首张罚单”点赞。这不仅是为了补偿公共资源的消耗,更是捍卫社会对“责任自负”的公平期待,以及对救援人员生命安全和付出的基本尊重。

更深层次看,“驴友失联”事件近期频繁发生,全社会需要重新看待所谓的“户外探险文化”。无论是“敬告牌”的软约束,还是“依法追责”的硬手段,都是外在的束缚,真正的风险源于内心的认知。社交平台上“小众打卡地”“绝美景色”“轻松拿捏”等标签,在无形中美化了自然的危险和规则的严肃,使得人们对自己的行为和想法产生了误判。

户外探险本无错,但真正的户外精神,应该是对自然的深刻敬畏、对规则的严格遵守、对风险的充分预估,而非盲目地征服和冲动的打卡。对于此类户外探险活动,政府、社交平台、户外探险达人应协同努力,除了展示山河壮美,要讲讲山有多险、水有多急、救援有多难,更要普及风险知识、宣讲救援案例、倡导责任理念,推动社会共识从“我想去”的冲动,转变为“去哪里安全”“该如何安全地去”的理性。

这块写满“失联”的“敬告牌”上每一个日期、每一个数字,都是对无数驴友和潜在冒险者的无声却震耳欲聋的警示,更折射出了当今浮躁的冒险观、被社交平台扭曲的审美观,以及人们对自然危险的侥幸心理。(黑龙江大学 崔睿)

责编:孙华峰   编辑:杜若森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