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山巍峨擎天,雅鲁藏布江奔涌向前。六十载风雨兼程,一甲子雪域换新颜。8月21日上午,西藏各族各界干部群众约2万人欢聚拉萨布达拉宫广场,共庆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古城拉萨彩旗招展,歌舞飞扬,处处洋溢着节日的喜庆与祥和。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雪域高原正以昂扬姿态擘画发展新蓝图,在现代化征程上续写更加壮美的篇章。
一甲子沧桑巨变,从落后跨越到繁荣进步。西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历经风雨洗礼,实现了从封建农奴制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性跨越,完成了从落后到进步、从贫穷到富裕、从封闭到开放的沧桑巨变。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落地生根,全区上下聚焦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各族人民同心同德、砥砺前行。从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六个必须”到第七次座谈会的“十个必须”,治藏方略的与时俱进为西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今日之西藏,经济活力持续迸发,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生态屏障更加牢固,人民生活蒸蒸日上。从家家户户的水桶到贯通城乡的自来水管,从昏暗的油灯到璀璨的电灯,从泥泞土路到柏油通途,从游牧毡房到安居楼房……民生细节的变迁,勾勒出幸福生活的图景。2024年,西藏GDP达2765亿元,较1965年增长155倍;地方财政收入277亿元,是1965年的1258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444元,较1965年增长121倍。率先实现15年公费教育全覆盖,人均预期寿命提升至72.5岁;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2.49万公里,铁路运营里程1359公里,国际国内航线183条……一组组数据,是雪域高原巨变的生动注脚,更是团结奋进力量的有力见证。
讲好新时代故事,凝聚同心筑梦的磅礴力量。治藏稳藏兴藏,始终是国之大者。保持政治安定、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宗教和顺,是西藏发展进步的坚实根基。从“守护安定和谐”到“发展特色产业”,从“筑牢生态屏障”到“办好民生实事”,西藏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各族群众的同心协力。要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开展“五史”宣传教育,通过鲜活的发展实践和成就展示,引导各族干部群众不断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个认同”。嘎拉村的桃花绽放着乡村振兴的春意,拉林铁路的汽笛奏响区域协同的乐章,八廓街的转经道上流淌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温情;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彰显大国重器的担当,管护员尼玛平措用脚步丈量着对高原生态的守护,卓嘎、央宗姐妹“家是玉麦,国是中国”的誓言诠释着守边卫国的赤诚;墨脱县从“高原孤岛”蜕变为“美丽边城”,西藏博物馆的文物诉说着古今交融的文明故事……这些故事,是党中央关怀的生动体现,是时代进步的鲜活缩影,更是凝聚人心、共筑梦想的强大纽带。
锚定高质量发展,扬帆新西藏壮阔航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必须立足高原实际,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之路。要深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推动西藏与内地在经济合作、文化互鉴、人员往来中深度融合,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以法治化方式规范宗教事务管理,促进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守护宗教和顺、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发展高原特色优势产业是关键抓手:做强特色农牧业,让“高原优品”香飘全国;壮大清洁能源产业,让“世界屋脊”的绿色能量点亮更多角落;促进文旅深度融合,让雪域风光与民族文化绽放独特魅力。稳步推进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川藏铁路等重大项目,为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守护“世界屋脊”“亚洲水塔”是西藏的特殊责任,要始终坚持生态保护优先,让蓝天白云、雪山草原成为永不褪色的生态底色。同时,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扎实做好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工作,让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办好西藏的事,关键在党。要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弘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和“两路”精神,以全面从严治党保障各项事业行稳致远。
广场上,和平鸽展翅高飞,彩色气球腾空而起;人群中,绚丽的民族服饰与欢快的舞蹈相映成趣。六十年格桑花开,见证了西藏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壮丽史诗;新征程号角吹响,现代化新西藏正扬帆远航。抓好四件大事,矢志为民初心,雪域高原必将在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的道路上,书写更加璀璨的明天!(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殷建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