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8月13日登陆央视八套黄金档并同步爱奇艺开播后,《生万物》瞬间点燃荧屏与网络。首播收视率即强势突破2.68%,仅用65小时爱奇艺站内热度突破10000。以鲁南农村土地变迁为背景,在土地与生命的交响中叩问历史。
而8月16日在央视一套播出的《我们的河山》,则取材于山东抗战真实历史,全程在沂南取景,该剧依托山东沂蒙革命老区的地形地貌、山村农田等搭建拍摄场景,完整再现抗战的曲折历程和真情实感的军民鱼水情。
以“土地”凝沂蒙魂,以“河山”铸精神碑。
两部热播大剧,如同双面镜鉴,既映照出沂蒙精神的历史纵深,更折射出其在新时代的精神光芒,这种精神血脉的延续,正是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巍然屹立的底气所在。
一
两部大剧的热播,让红色沂蒙不再只是地理坐标上的老区符号,更化作可感可知的精神图腾。
《我们的河山》中,庄埼风、刘竹梅、王彧、张治平等四位主角,或从文弱书生到坚定战士,或从平凡百姓到抗日先锋,这种蜕变恰似沂蒙精神孕育的生动隐喻——当共产党员将“为人民求解放”的信仰深植土地,当沂蒙百姓把最后一粒米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便在血火淬炼中巍然成型。
而《生万物》则将镜头对准土地与生命的永恒命题,剧中封大脚在暴雨中护秧的虔诚跪拜,恰似沂蒙人民“最后一把米当军粮”的现代转译;村民在日军屠村时将种子藏于山缝,更使土地升华为民族生存意志的载体。这种对土地的敬畏,在宁绣绣从闺阁小姐到坚韧女性的蜕变中得到升华,而这也正是以“红嫂”为代表的沂蒙女性的精神投射。
在沂蒙山区,“村村有红嫂、乡乡有烈士”。从战争年代用乳汁救伤员的明德英,到带领姐妹们用门板架起“火线桥”的李桂芳,再到抚养多个将帅子女和烈士遗孤的“沂蒙母亲”王换于,还有组织乡亲们烙煎饼、送弹药、救伤员的“沂蒙六姐妹”……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仅抗战期间,沂蒙妇女就掩护了9.4万余名革命军人和抗日志士,共救助伤员1.9万余人。
一个个平凡生命在烽火中铸就的无畏勇气,构成了沂蒙精神独有的血肉和筋骨,共同勾勒出红色沂蒙最壮阔的英雄群像,而他们的故事,早已化作沂蒙山脉的精神基因,在代代相传中愈发厚重。
二
两部大剧中的青年形象,构成了精神传承的中轴线,在千万个年轻生命的热烈奔涌里,完成着精神的迭代与重生。
《我们的河山》里县长千金刘竹梅放弃优渥生活投身革命;《生万物》中宁绣绣从依附于父权、夫权的传统女性,到成长为独立自主、掌握自己命运的新女性。这些角色打破了传统红色叙事的刻板印象,以青春的姿态重新定义精神传承,与当下的沂蒙儿女完成了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从厉家寨“愚公移山”改造山河,到九间棚“龙顶山上写春秋”,从沈泉庄村亿元富村的经济奇迹,到临沂商城的现代商贸传奇……一个个鲜活的群体,都在诉说着沂蒙精神与时代的同频共振,也是沂蒙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沂蒙精神最赤诚、最有力的传承。
信仰如光,理想如炬。
从荧屏到现实,沂蒙精神始终在时代变迁中焕发新生。当《我们的河山》的战火硝烟渐次散去,《生万物》的土地芬芳扑面而来,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对那段烽火岁月的深情回望,更是面向未来的精神洗礼。
三
极目苍山远,更言天地宽。
任凭时光流转,沂蒙精神代代相传,精神的火种从未熄灭。
从硝烟中挺立的脊梁,到土地上劳作的身影,再到阳光下奔跑的汗水,在这片八百里沂蒙大地上,沂蒙精神在此落地、生根、发芽、开花……它始终是照亮前路的星辰,它在沂河的波光里流淌,在蒙山的松柏间生长,更在每一个接续奋斗的日子里,绽放出属于新时代的光芒。
文/靖晓红
[责任编辑:何树晓 靖晓红 穆楠 董光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