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为了应对暑假期间图书馆人流量激增,全国多地图书馆整治占座现象。湖北武汉东西湖区图书馆对占座读者发放温馨提示条,提示写明“若未能在30分钟内归来,您的座位将被调整给其他有需求的读者”,杭州萧山图书馆也推出临时离座管理措施,使用30分钟沙漏计时,超时未归者自动释放座位......各地相关措施推出后获得许多网友的认可和支持,也再次将图书馆占座问题推至大家的讨论视线中。
图书馆“人走物留”的占座问题由来已久,一本书,一杯水,甚至一张纸条就可以对一个座位“宣誓主权”,尤其是考试季、寒暑假期间人流量增加更使“幽灵座位”激增,大量座位空置,使真正有需求的读者一座难求。占座者宣称自己“一会儿就回来”便拂袖而去,没有座位的读者便只能望座兴叹,更有甚者隔夜占座又迟迟不到,生怕自己的位置被他人使用,造成了公共资源的极大浪费。
占座行为屡禁不止,折射出公众的公共意识不足与公共资源管理的缺位。归根结底,是部分读者对于社会公共资源存在“先占先得”的惯性思维,将开放流动的公产视为可以被个人长期占用、随时取用的私产,模糊了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之间的边界。其次,图书馆大多采取软性措施管理,或视而不见,或仅靠劝说和提醒,缺乏具有强制力和持续有效的约束机制,而占座行为毫无代价更加助长了部分人自私自利的心态,毫无顾忌地成为“钉子户”,把大家的座位当成自己的专属。图书馆不仅是获取知识的空间,更是体现社会“公共性”的场所,每一位读者都平等享有使用图书馆公共资源的权利,占座行为则侵蚀了图书馆本身的公平性。空置的座位和无处可坐的读者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公共资源配置错位的矛盾。
治理占座行为应兼顾硬约束和人性化,真正实现公共资源的高效配置。占座争议不断的关键在于标准难以定夺,位置空多久算占座?帮别人留座位算不算占座?这些模糊问题需要有明确的时间限制,也需要有强制性措施约束,才能让每一位入馆读者有规可依。值得肯定的是,各地在制定标准时充分考虑到了读者的实际需求和人性化安排,例如,深圳图书馆规定非用餐时段离座超过30分钟自动释放座位供其他读者使用,用餐时段则放宽为超过60分钟。这种富有人文关怀的细则不仅更容易赢得读者的理解与配合,也为公共资源的公平调配提供了清晰的依据。
图书馆占座现象就像一面镜子,照见全社会公共意识与公共资源管理的成熟度。解决占座问题需要图书馆不断优化资源配置管理方案,更需要每一位读者自觉提升公共意识,从我做起,拒绝占座。每一次对占座行为的纠正,都是公共资源配置进步的一小步,而每一个被“唤醒”的座位背后,都象征了社会文明进步的一大步。(西南大学 杜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