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河声丨从七旬老人手机“派单”看乡村如何以“数”振兴

2025年08月22日15:35

来源:大河网

当七旬老人用方言在手机上吐槽坑洼路面,当留守孩童的蜡笔画在村里的数字平台获得全村点赞,当在外求学的青年隔着屏幕参与村道规划……数字化不再是冰冷的技术概念,而是裹着泥土芬芳的温暖存在,悄然重塑着乡村的模样。

网络覆盖之下,农村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数字时代浪潮中,乡村振兴又该走出怎样的路径?从这些生动的场景里,我们清晰地看到:以“数”振兴,正成为激活乡村活力的源头活水。

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更是推动乡村治理、建设与发展的关键路径。城市在数字转型中提质增效,乡村的进步同样离不开数字化赋能——唯有如此,城乡融合才能在数字之路上殊途同归,实现共赢腾飞。今年以来,数字乡村建设持续提速:3月,浙江、安徽、福建等8个重点省市启动数字乡村强农惠农富农专项行动;5月,《2025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发布,为各地实践提供指引。数字化浸润乡村,已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乡村走上网络、借势数字,绝非简单的“线下搬线上”,而是理念的革新、活力的迸发与效率的跃升。曾经只在田间地头流传的家长里短,如今原汁原味“搬”到了数字平台:有人在上面售卖自家蔬菜,有人骄傲晒出孙辈的画作,有人发帖点赞村干部办事高效,也有人用方言“不留情面”地吐槽路况——这种公开透明的“展示”与“曝光”,让乡村发展既有压力更有动力,让农业农村现代化在阳光滋养下稳步向前。

以“数”振兴的实践,正在乡村大地悄然普及。有村干部发现,自己的工作竟与游戏玩家的任务有几分相似:村民在平台发布需求,干部完成后获得好评,攒积分提升村落评级,村民还能用积分兑换物资。这类便民小程序已在全国推广:四川的“川善治”、广东的“粤治美”、青海的“青松治”、湖北的“鄂参与”,还有覆盖全国的“村级服务平台”……数字工具正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能量。

当然,实践中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村庄虽完成“数字入驻”,却远未实现“数字活跃”,近半数村支书入驻后便再未登录;推广培训时,甚至有基层干部抱怨“左一个App右一个小程序,太麻烦!”这并非数字技术不好,而是用得不当——再好的工具,若脱离实际需求、沦为形式,便会成为负担。

以“数”振兴是大势所趋,关键在于如何让技术真正落地生根,释放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澎湃力量。数字化工具正以独特方式重塑乡村治理模式与情感联结:它应为干部减负、为群众服务,而非沦为“数字形式主义”的载体;应成为基层干部服务群众的利器,而非应付上级任务的“武器”。我们需要教会基层干部用活数字、开发数字,让数字智慧赋能治理,提升效率、增进福祉。评价工作的标准,也该跳出汇报、表格、档案的桎梏,转向关注数字平台的实际运营,关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的真实提升。

七旬老人的手机“派单”,看似微小,却藏着乡村振兴的大文章。当数字技术真正融入泥土、接上地气,乡村的未来必将更加可期。(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殷建光)

责编:孙华峰   编辑:赵地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