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当机器不停转,工伤认定的齿轮为何卡在免责条款?

2025年08月22日15:35

来源:大河网

上下班路上出的事故,能否认定为工伤?近日,山西人社部门对此进行了权威解读,某公司员工卢某提前7分钟下班,途中遭遇车祸身亡。公司咬定“早退违规”,拒绝认定工伤。但法院和人社局却站在了劳动者一边。这7分钟,折射的不是对规则的践踏,而是对人性化治理的呼唤。法律要保护的,从来不只是时间表上的分秒不差,更是每一个劳动者真实的生活轨迹。

车间的机器还在嗡嗡转,流水线上的零件一个个往下掉,可有些劳动者的权益,却像被什么东西卡住了,动弹不得。就像山西那位提前7分钟下班遭遇车祸的员工,公司一句“私自早退”就想把工伤责任推得干干净净,幸亏法律最终给了公道。这事儿让人想问:当企业的生产齿轮转得飞快,工伤认定的齿轮为啥总在“免责条款”这儿卡壳?

法律的尺子,从来不是冷冰冰的刻度,而是带着温度的丈量。 《工伤保险条例》里写得明明白白,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伤害,应当认定为工伤。可现实中,有些企业总爱拿“迟到早退”说事儿,仿佛只要偏离了考勤表上的分钟数,劳动者就成了“自由人”,和工伤二字彻底绝缘。但法院的判决亮明了态度:卢某半年来天天在那个时段下班,公司眼皮子底下的事,既不提醒也不处罚,这分明是默认了这样的上下班节奏。法律讲的是“实际履行”,不是纸上的“规章制度”;看的是劳动者的真实处境,不是企业单方面画的圈圈。

企业的算盘打得再精,也不能精过人性的底线。 这些年,“996”“大小周”成了一些企业的常态,劳动者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可轮到算工伤时,企业倒想起“严格按时间规定”了。这不是双标是什么?机器转久了要保养,人干累了想早走几分钟喘口气,凭什么就成了“违规”?更别说,很多时候的“早退”,可能是前一天加班到深夜的无奈,是身体发出的疲惫信号。企业把考勤表当成免责金牌,本质上是把劳动者当成了只会干活的机器,忘了他们首先是人,是有血有肉、会累会受伤的人。

工伤认定的齿轮要转得顺,既得有法律的润滑油,更得有企业的良心轴。 法律一次次纠正“唯制度论”的偏差,就是在告诉企业:规章制度是管理工具,不是免责盾牌。劳动者的权益保障,不能只靠事后的法庭判决,更要靠企业平日里的同理心。想想看,如果企业能多些人文关怀,少些冰冷的考勤苛责;多些对劳动者实际处境的体谅,少些“钻法律空子”的算计,又何至于让工伤认定走到对簿公堂这一步?

说到底,安全生产不仅是机器的操作规程,更是人的保障规程。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健全劳动法律法规,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这要求我们不仅要让工伤认定的法律条文更清晰,更要让企业明白:劳动者不是流水线上的零件,他们的安全和尊严,比任何生产指标都重要。当企业的齿轮和劳动者的权益齿轮咬合得更紧,才能转出真正的发展合力。

机器不停转是为了创造价值,可所有价值的底色,都该是人的安全与尊严。别让工伤认定的齿轮总卡在“免责条款”这儿,多些理解,少些算计;多些担当,少些推诿。毕竟,只有当每个劳动者都能安心工作、放心生活,我们的发展才更有力量,更有温度。(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邓随新)

责编:孙华峰   编辑:赵地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