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评论员 刘瑞朝
近段时间以来,河南的天空很“出片”,从早到晚,蓝天为底,白云如画,随着时间变化而改着形态,顺着风的轨迹而推陈出新。天光云影共徘徊,蓝天白云成常态,随手一拍便是画,从早到晚云长在。
蓝天白云,开始批量化“生产”,习惯性“表演”,这种现象又折射出了哪些新常态呢?
其一,是生态的底子更扎实了。天不蓝,再好的云也成不了风景;气不清,再好的景也无心观赏。蓝天的增多,自然和天气有关,但也离不开好的空气质量的支撑。各种污染物指标的下降,带来的是空气的能见度、通透度的增加,于是天成了蓝莹莹的,白云浸在天上,便仿佛是抠图生成的一般。
大气环境质量回稳向好。去年全省优良天数248.1天,重污染天数7.9天、同比减少2.9天。根据公开数据,今年截至7月底,河南的优良天数达到140.2天,同比多了10天。六大污染物之一的PM2.5的平均浓度41.2微克/立方米,同比降低了14.9%。
这些视觉上的、数据上的变化,是河南污染防治攻坚结出的“硕果”。空气质量是污染防治攻坚战最为直接也最为普惠的颜值指标,下一步河南将重点开展结构优化升级专项攻坚、工业企业提标治理专项攻坚、移动源污染排放控制专项攻坚、面源污染防控专项攻坚、重污染天气应对专项攻坚、监管能力提升专项攻坚等六个方面攻坚,让蓝天白云常在,让天朗气清“长驻”。
其二,是夏季天气出现了新特征。面对蓝天白云的常态,大家的心情是复杂的,“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的是抬头一看就能收获如诗如画的美景,忧的是夏季以来的晴热少雨状况还将持续下去。
相较前几年,今年河南夏天的天气尤其反常。进入“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高温热浪一波接着一波,河南很多地方高温频频破纪录,降雨稀少直接导致部分地区旱情严重、农业受损。
“天不下雨天不刮风天上有太阳”是一首老歌的歌词,却是河南今夏天气的写照。华北雨季开始以来,我国降雨格局就呈现出了南北两条雨带分布。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异常,导致华北、内蒙古等地降雨异常偏多。另一条雨带,则分布在华南及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加上台风的搅局,部分地区出现极端性降雨。而两条雨带中间的江淮、黄淮等地,受副热带高压的稳定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导致高温少雨、干旱成灾。
极端高温天数增多,未来或将成为河南天气的新常态。河南省气候中心相关人士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指出,与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一致,夏季高温日数变多、强度变强、范围变广已成趋势,未来可能延续。根据气候模式预估显示,未来25年,河南省平均高温日数将比近25年平均增加3天,夏季长度也将更长。
气候变化,已成定局。如何减少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这就涉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布局的优化,以及冷产业如何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具体到农业上,农业种植方式的改变、种植时间的调整,以及灌溉水源的保障、河渠网络的优化,都应该纳入议事日程,并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保障广大农民的利益,从而更好地肩负起粮食安全的重任。
其三,是公众与良好生态的双向奔赴。内卷式的竞争,让人身心俱疲;工作生活中的压力,让有些人颇感痛苦。最好的纾解方式,是远离喧嚣、走进自然。诗和远方固然美好,远山与旷野固然充满诱惑,松声与海浪固然可以洗涤心灵,但一方蓝天、几朵白云,有时也能消解大家的焦虑、治愈大家的心灵,而这样的蓝天白云,不在远方,就在大家的身边,在平淡得不能再平淡的生活里。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朋友圈里晒白云的越来越多,有晨光熹微时的纤云片片,有高温蒸煮时的白云翻腾,有夕阳西下时的霞光万道,有风声阵阵时的白云成阵。一抬头,就是美景;一点击,就是美照;一分享,就是双份多份美好。蓝天白云,成为通用的语言,用绝妙的色调、绝佳的形态,养了一个又一个人的眼,入了一群又一群人的心。
每一份蓝天白云,都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慷慨馈赠。长驻的蓝天白云,如果被越来越多的眼睛和心灵所欣赏,那么这份生态价值也将被放大、被充分地利用起来。这样一来,人和生态之间就完成了双向的奔赴。
辛弃疾在一首词里问自己:“问何物、能令公喜。”他自答道:“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无论豫北还是豫南,每个人和蓝天白云间,不也是这样一种关系吗?
云在天上徜徉,人在地上舒畅,情貌相似,两相妩媚,从而以更积极的心态、更好的姿态,投入每天的工作和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