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给平台价格立“标尺”,让线上经济“明”起来

2025年08月26日10:39

来源:大河网

凑单满减算不清,原价折扣辨不明——这是不少消费者网购时的糟心体验。有人在电商平台凑单,前一秒显示“立减 50”,下一秒付款却成了“满 300 才减”;有人点外卖,会员价竟比非会员价还贵两块钱。这些价格“猫腻”,让本应便捷的线上消费,多了层“雾里看花”的隔阂。

如今,这层隔阂有望被捅破。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网信办联合起草的《互联网平台价格行为规则(征求意见稿)》,于23日公开征求意见,从引导自主定价到明确标示要求,从规范竞争到协同共治,四条 “硬规” 直指平台价格乱象,为线上经济立起了清晰的“标尺”。

众所周知,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平台经济跑得飞快。2023 年交易规模突破55万亿元,带动近3亿人就业,早已是国民经济的“主力军”。但“规模快跑”背后,平台价格乱象一直是拖后腿的“顽疾”:平台自己搞“算法杀熟”,老用户看同一件商品比新用户贵;入驻商家玩“价格套路”,把“促销价”标得比平日还高,所谓“原价”根本没成交过;更有隐藏在优惠券、会员费里的“暗价”,消费者稍不留意就踩坑,要想享受到真优惠,很多时候不得不“向数学王子看齐”。

对此,各职能部门也积极作为。比如早些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就明确网购经营者的促销“原价”得是“促销前七日最低成交价”,堵死了“虚标原价”的漏洞;市场监管总局也多次规范网络明码标价,去年还查处了一批外卖平台价格欺诈案。奈何这些监管多是“单点突破”——发改管原价、市监管标价、网信管数据,部门间没搭起足够畅通的“连心桥”,因此平台就很容易钻“空子”:这边改了原价标注,那边又搞起“隐藏满减”;这个平台被查了,那个平台换个花样再来。监管没形成足够“合力”,乱象自然难除根。不管是监管现实,还是网友呼吁,平台价格等都需要进一步完善规则规制。

这次的新规征求意见稿,恰恰补上了“系统性”和“联动性”的短板。比如“明确价格标示”,要求平台把优惠条件、适用范围写得明明白白,再也不能用“详见细则”把消费者绕晕;再看“构建协同共治机制”,三部门要联动执法,平台得定期上报价格数据,相当于给价格监管装上了“全景监控”。今年初,某省就试点过这种联动模式,三部门一起查某电商平台,一周就揪出20多家虚标价格的商家,罚款、整改同步推进,消费者投诉量立马降了三成——这就是“协同”的威力。

平台经济要从“扩规模”转向“优质量”,价格透明是第一步。诚者,天之道也。线上经济再虚拟,也得守“诚信”的规矩。价格标得清,消费者才敢放心买,经营者也不用靠“套路”抢生意,转而比拼服务和质量。就像某生鲜平台,去年主动按新规规范价格标注,把“满减规则”直接贴在商品页,用户复购率涨了15%——这说明,规范不是“束缚”,而是行业升级的“跳板”。

当然,新规还在征求意见阶段,能不能落地见效,关键看“执行”。比如“引导自主定价”,既要让商家有定价自主权,又不能放任“低价倾销”;“协同共治”也得避免“多头管理”,别让平台疲于应付。但不管怎样,这次立“标尺”的动作,已经传递出明确信号:线上经济不是“法外之地”,价格不能“随心所欲”。

期待这份意见稿能吸收更多民意,结合即将修订的“价格法”并早日落地。到那时,消费者网购不用再“算来算去”,经营者竞争不用再“玩套路”,线上经济才能真正“明”起来——明在价格,明在规则,更明在人心。这才是平台经济该有的“高质量”模样。(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余明辉)

责编:赵地   编辑:赵地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