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河声丨中国盾构链全球?穿山甲何以破壁“生态圈”

2025年08月26日11:10

来源:大河网

一台盾构机,就是一条穿行地下的钢铁巨龙。但今天,它不再只是单打独斗的“机械之王”,而是带着一整张产业链生态网走向世界深处。这就是“中国制造”的升维——从卖产品到输出系统,从装备出口到模式出海,从“造得出”到“走得远”“扎得深”。

8月22日,由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研制的“中铁1553号”土压平衡盾构机等全系配套产品整体发往迪拜,将用于当地地铁蓝线建设。这不是一次普通的产品出口,而是一整个“盾构生态圈”的首次出海,是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更是新时代“走出去”战略的升级答卷。

“工程机械之王”的蜕变,蕴藏着中国产业链的硬底气。谁都知道,盾构机这玩意儿是“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的双料硬骨头,光零部件就数以万计,缺一个小传感元件都转不起来。早年间,咱们还得花大价钱从国外买,人家不仅漫天要价,售后维修还得看脸色。可现在再看,中铁装备累计出厂超1700台盾构机,产销量连续八年稳坐世界第一,30多个国家的地下工程里都有“中国穿山甲”在钻山打洞。这背后不是运气,是咱们把产业链的“断点”一个个接上,把“卡脖子”的技术一个个突破,从核心主机到配套设备,全链条都攥在了自己手里。就像这次迪拜项目,3台盾构机量身定制,还捎带全套“生态装备”,没有全产业链的硬实力哪敢接这样的“全生命周期服务”订单?!

盾构生态圈出海,打的是“中国基建”的组合拳。有人说,卖设备不就是一买一卖?这话可就浅了。迪拜地铁蓝线不是小工程,30公里线路串起机场和九大核心区,未来要服务超百万居民,14公里的隧道掘进容不得半点马虎。人家要的不只是一台能挖洞的机器,而是能按时、按质、按标准完成整个隧道工程的“定心丸”。咱们这次出口的,正是“盾构机+配套设备+全流程服务”的组合拳:盾构机负责往前钻,皮带机跟着运渣土,管片模具同步造衬砌,地面制冷保障施工环境——从头到尾一套“中国服务”,既解决了施工方的后顾之忧,更让“中国基建”的品牌在迪拜2040城市规划里扎了根。这哪里是卖产品,这是把中国建造的经验和标准变成了全球基建的“通用语言”。

从“装备中国”到“装备世界”,中国制造业正闯出新天地。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中铁装备的路子,正是这“三个转变”的生动写照。过去咱们谈“走出去”,多是单个产品闯市场;现在咱们讲“走进去”,是带着整个生态圈融入全球产业链。这背后,是中国制造从“规模优势”到“体系优势”的战略转型。单一产品可以仿制,但生态无法复制;机器可以购买,但系统能力必须自建。正如一棵树不能成为森林,一条河汇不成大海——我们输出的,是一整套经过国内无数隧道工程验证过的“掘进解决方案”,它背后是数万次技术迭代、上千个协作企业、十余年的经验沉淀。这种“系统战斗力”,才是中国制造真正的护城河。就像这“钢铁穿山甲”,不仅自己能打洞,还能拉着上下游伙伴一起“凿通”国际市场——国内配套企业跟着出海,中国技术标准跟着落地,甚至连施工管理经验都能一起输出。这种“抱团出海”的模式,既让中国制造业的“朋友圈”越来越大,更让世界看到,中国不仅能造出好东西,还能提供让全球信赖的系统解决方案。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方案”,这条路我们走对了。过去有人说“中国只能卖袜子衬衫”,盾构机生态圈出海就是最有力的反驳。从高铁到核电,从5G到盾构,中国正在用一个个“国家名片”证明:中国不仅能制造产品,更能输出标准、理念和生态。迪拜沙漠里即将轰鸣的“河南造”盾构机会告诉世界:中国方案不是简单的技术移植,而是因地制宜的精准赋能——就像为不同地质条件定制刀盘,我们为每个合作项目打造专属的“基建生态系统”。当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系统级出海也会面临更复杂的挑战。文化融合、标准对接、本地化服务……每一步都是新课题。但正如盾构机掘进的过程:方向对了,就不怕山高路长;系统强了,就能穿越艰难险阻。

迪拜的沙漠里,即将响起“中国穿山甲”的掘进声;而在更广阔的全球市场,中国制造业的“生态圈”故事才刚刚开篇。从一台盾构机的突破到一条产业链的崛起,再到一个生态圈的辐射,这背后是中国智造的韧劲,是中国品牌的底气,更是中国经济与世界共赢的诚意。未来,还会有更多“河南造”“中国造”带着系统思维、全链能力走向世界,在全球基建的蓝图上凿出更多合作共赢的新通道!(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邓随新)

责编:赵地   编辑:赵地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