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上海市发布楼市新政“沪六条”,通过调减限购、优化公积金、完善税收等政策“组合拳”,为房地产市场注入新活力。此次政策调整直击市场痛点,以“外环外不限购+公积金灵活使用”的创新模式,在稳定市场预期与满足合理住房需求之间找到了平衡点,堪称一线城市楼市调控的“上海样本”。
政策精准滴灌,激活外环外市场潜能。新政最大亮点在于对外环外区域实施不限购政策,沪籍家庭与连续缴纳1年社保或个税的非沪籍家庭均可在此区域自由购房。这一举措精准回应了上海楼市的结构性矛盾——当前外环外库存占全市总量的80%,但成交占比仅60%,供需错配问题突出。通过解除限购枷锁,不仅为改善型家庭提供了置换空间,也为城市职住平衡创造了条件。例如,松江、嘉定等五大新城的上班族,可根据工作变动灵活调整住房选择,无需再为“卖旧换新”的漫长周期焦虑 。政策实施首日,上海房产交易热线接听量同比翻倍,市场热度可见一斑。
打出公积金组合拳,完成从“输血”到“造血”的跨越。此次公积金政策创新力度空前:首套最高贷款额度提升至216万元(多子女家庭+绿色建筑叠加优惠),账户余额可直接支付首付,且“又提又贷”不影响贷款额度计算。这一突破性设计,将公积金从单纯的“补充贷款工具”升级为“全周期购房助手”。以购买总价600万元的绿色建筑为例,首付比例可从20%降至15%(公积金支付90万元+自有资金90万元),贷款利息支出减少约20万元。政策还特别向绿色建筑倾斜,通过15%的贷款额度上浮,既推动建筑产业升级,又让购房者享受环境与经济的双重红利。这种“政策杠杆+市场导向”的设计,体现了城市治理的智慧。
新政制度创新彰显城市温度。新政对单身群体的关怀尤为亮眼:成年单身人士按居民家庭执行限购政策,意味着沪籍单身可购2套住房,非沪籍单身可购1套。这一调整直击上海青年人才的“痛点”——据统计,上海全市35岁以下单身常住人口占比超30%,购房需求旺盛但受限于原有政策。同时,非沪籍家庭购买第二套住房可享人均60平方米房产税免税面积,进一步消除了人才留沪的后顾之忧。这些举措不仅释放了购买力,更传递出“城市善待奋斗者”的温情信号。
新政出台正值国务院要求巩固楼市止跌回稳态势的关键节点,上海以“精准施策”而非“大水漫灌”的方式,为一线城市调控提供了新思路。通过将限购放松限定在外环外、公积金优惠与绿色建筑挂钩、商贷利率差异化定价等设计,既激活了市场活力,又防范了过热风险。正如易居研究院严跃进所言:“政策在释放需求的同时,更注重引导市场向绿色化、品质化方向发展。”这种“短期刺激”与“长期转型”的平衡,为房地产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站在“金九银十”的时间窗口,沪六条新政犹如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上海楼市的土壤。它不仅是应对市场波动的应急之举,更是推动城市空间优化、人才集聚的战略布局。当外环外的土地重新焕发活力,当公积金账户的每一分钱都能发挥最大效能,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楼市的回暖,更是一座城市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坚定步伐。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策创新,正在书写超大城市治理的新篇章。(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陈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