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国家能源局在“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披露了一组震撼数据:今年7月,我国单月用电量首次突破1万亿千瓦时大关,相当于日本全年的用电量总和。这一数字成为观察中国经济发展韧性与能源保障能力的重要窗口,立即引发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中国能源系统交出的这份“答卷”,值得深入解读。
数字背后,跃动着中国经济的强劲脉搏。1万亿千瓦时这个看似冰冷的数字,实则凝聚着中国经济的蓬勃活力。工厂车间的机器轰鸣,数据中心的不眠运转,千家万户的灯火通明,共同绘就了这幅能源消费的动态图景。在极端天气频发、全球经济面临多重挑战背景下,这个数字传递出的不仅是规模,更是信心。它向世界展示了一个事实:中国经济这艘巨轮正在破浪前行,其动力之充沛、航行之稳健,令人瞩目。
能源保供这场大考,检验的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水平。今年夏季,全国经历了大范围高温、暴雨洪涝和台风等极端天气,同时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对能源保供提出更高要求。面对双重考验,我国能源系统实现了“顶住了峰、兜住了底”的承诺。这八个字背后,是整个能源系统从煤炭保障到电网调度,从发电生产到需求管理的全链条协同作战。“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正是有了周密的预案和扎实的准备,才能在用电负荷不断创新高的情况下保持电力平稳运行。
绿色转型的加速度,正在重塑中国能源格局。在用电量大幅增长的同时,新能源发电量增量占全国新增发电量的近50%,非化石能源供应总量增长近50%。这两个“50%”意义非凡,标志着中国能源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革。这种转变不是简单的替代,而是在发展中的优化,在增长中的升级。正如参天大树既要扎根深厚又要枝繁叶茂,中国的能源体系正在实现规模与质量、传统与创新的有机统一。这种绿色转型不是被迫的选择,而是主动的作为,展现了中国对可持续发展承诺的切实履行。
能源自主的坚实根基,筑牢了国家发展的安全屏障。“十四五”前四年,我国能源消费增量90%以上由国内自主保障,这个数字背后是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深远布局。在全球能源格局深刻调整的今天,把能源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不仅关乎经济安全,更关系到国家发展的主动权。从煤炭的兜底保障到油气的增储上产,从可再生能源的替代到能源效率的提升,中国正在走出一条多元互补、安全可靠的能源发展之路。这条道路既保障了当下发展,又谋划了长远未来,彰显了大国的战略定力与智慧。
夜幕降临,万家灯火。从城市到乡村,从东部沿海到西部内陆,稳定的电力供应正如血液般滋养着中国经济的肌体。一个月用电量超过一个国家全年用电量,这个对比不仅彰显中国规模,更体现中国能力;不仅反映发展现状,更预示未来方向。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对于能源保障这道必答题,中国正在用实践书写出一份独具特色的解决方案。这份方案既立足本国实际,又贡献世界智慧,其成功实践不仅令人惊叹,更值得世界深思。中国能源答卷的精彩之处,不仅在于数字的突破,更在于背后的发展理念和治理智慧,这正是其惊艳世界的根本所在。(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绵一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