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别让“祛魅”矮化了鲁迅的精神高度

2025年08月26日17:40

来源:大河网

近日,有网友举报某地出现鲁迅手持香烟的画像,认为此举有损鲁迅形象,不宜公开陈列。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场关于历史人物形象符号化的争论,折射出当代社会对历史人物认知的某种扁平化倾向。鲁迅画像手中的那支烟,果真只是需要被“净化”的不雅细节吗?我们是否在追求表面“正确”的同时,不经意间矮化了这位文学巨匠的精神高度?

鲁迅与烟草的关系,早已成为其公众形象的一部分。历史照片、亲友回忆,甚至鲁迅本人的文字中,吸烟行为皆有据可考。烟草之于鲁迅,不仅是生活习惯,更是一种思考的伴生品。许广平在《欣慰的纪念》中回忆,鲁迅工作时总是“烟卷不离口”;萧红笔下,鲁迅待客时也会递烟,烟雾缭绕中畅谈文学与社会。这些历史细节共同构建了一个立体而真实的鲁迅,而非经过精心修饰的完美偶像。若以今日健康观念苛责前人,无异于搞以今律古的历史虚无主义。

举报者背后的思维逻辑值得考量。这种将历史人物“纯化”的冲动,反映了当代社会对复杂性的某种不适应。我们习惯于非黑即白的二元判断,热衷于将历史人物简化为单面向符号——或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在这种思维定式下,吸烟这一历史细节被从具体语境中剥离,被赋予不应有的道德重量。这种“祛魅”过程,实则是对历史人物丰富性的削减,是对历史真实性的某种背离。

鲁迅之所以成为鲁迅,恰恰在于他的复杂性与多面性。他是文学家也是思想家,是战士也是凡人。他的伟大不在于完美无瑕,而在于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进行的深刻思考与勇敢批判。若将鲁迅简化为一个需要被保护的“文化偶像”,实则弱化了他的批判精神与思想锋芒。鲁迅自己曾说:“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这句话在今天读来,格外发人深省。

对待历史人物,我们需要的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而非简单的道德审判。每个历史人物都处于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其行为习惯应当放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理解。如果我们以今天的标准去裁剪历史,最终得到的只能是被阉割的历史假象。真正的尊重不是抹去他们的所有“瑕疵”,而是理解他们的全部复杂性,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历史人物也不应成为可以随意修剪以适应当下观念的工具。在面对鲁迅画像时,我们或许更应关注他那深邃的目光中所蕴含的批判精神,而非他手中是否有一支烟。这才是对历史人物最好的尊重,也是对文化传承最负责任的态度。(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陈凯)


责编:韩淼宇   编辑:韩淼宇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