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遏制“职业背债人”灰黑产业链亟待合力共治

2025年08月28日13:31

来源:大河网

“大概三个月最多半年,到手 300 万,我们帮你还前三年,之后协助你申请破产,最坏是当老赖,这样风险比较小。” 面对伪装成失业大专生的记者,一名贷款中介如是说。在不少社交平台的隐秘角落,“一辈子限制高消费换取百万”“快速致富” 这样的广告语像鱼饵一样,等待着急需用钱的鱼儿上钩。近日,记者探访 “职业背债人” 及贷款中介,一条通过系统化包装骗取贷款的灰色产业链逐渐浮出水面。

记者调查发现,在这条“职业背债人”灰黑产业链中,中介先在社交平台以“快速致富”为诱饵,按征信、年龄、学历筛选目标,定“背债”金额。随后索要资料,让“背债人”拍“显有钱”视频,带至指定地包装,伪造信息骗车贷、房贷。中介拿大部分贷款,仅给“背债人”30%~40%,承诺还前三年的钱,让帮背债人破产等,却常中途停还跑路。

对“职业背债人”而言,不仅拿不到承诺资金,还背负百万巨债,征信严重受损,被催收、限高,甚至因贷款诈骗罪获刑,如孙某某被判缓刑还罚金,人生轨迹彻底改变。对金融机构,虚假材料骗贷导致大量坏账,破坏信贷秩序,增加运营风险,影响资金安全与正常业务开展。对社会,此产业链加剧信用体系混乱,冲击“诚信”价值观,还可能引发连锁纠纷,如郭华被银行起诉、房产将法拍,破坏社会稳定,形成“以骗谋利”的不良风气,危害社会治理。

问题是,针对此类问题,媒体早就曝光很多次,甚至央视焦点访谈也进行过专门的报道,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有关方面也不断进行打击。时至今日,这一黑产业链不但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甚至似乎还有愈演愈烈之势,原因何在?

“职业背债人”黑灰产业链屡禁不止,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背后原因错综复杂。需求端,部分人因经济困境(如郭华等失业养家者)或一夜暴富心理,受中介 “轻松赚快钱” 蛊惑入陷阱;社会浮躁、不劳而获思想也让一些人不顾风险尝试;中介手段狡猾、产业链隐蔽,借社交平台精准 “钓鱼”,分工精细,伪造身份、流水等资料几可乱真,还可能勾结银行人员;金融机构有漏洞,部分银行贷款审核不严、过度依赖书面资料,部分信贷员为业绩漠视存疑资料甚至勾结中介,导致中介轻易套取高额贷款;打击治理难度大,此类犯罪跨地域、涉众广,调查取证难,警方追踪抓捕挑战多;且部分受害者因涉违法,权益受损后不敢报案,案件难以及时侦破,难从源头斩断产业链。

对于这些问题,有关方面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制度完善与补漏,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职业背债人”现象的泛滥。但在实际中,由于治理分属不同部分、不同侧面等原因,条件、着力也各不相同,没有形成足够的治理合力,所以形成目前“摁下葫芦浮起瓢”“职业背债人”灰黑产屡禁不止的怪圈。

治病纠根,对症下药。要遏制“职业背债人”灰黑产业链,亟待多管齐下合力共治。金融机构应担起首要责任,严格贷款审核流程,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核实贷款人信息,建立内部监督机制,杜绝信贷员违规操作与勾结行为。监管部门加大惩处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对中介、金融机构内部违规者严厉处罚,对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网信、公安等部门联动,清理网络平台相关违法广告与信息,追踪打击跨区域犯罪团伙。

同时,通过社区宣传、媒体报道等普及法律知识与风险,提高公众警惕性,让人们明白“职业背债”是陷阱而非捷径。只有各方协同发力,“职业背债人”灰黑产业链才有望早日被斩断,金融秩序与社会诚信才能得以恢复。(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余明辉)

责编:赵地   编辑:赵地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