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河声丨题名碑下思官箴:一面千年廉镜的当代启示

2025年08月28日20:23

来源:大河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在河南省开封市博物馆“天下首府”展厅内,一方黝黑的石碑——《开封府题名记碑》静立于展厅中央,其上镌刻着北宋开封府183任知府姓名。碑面斑驳,字迹模糊,其中,包拯之名处有着深深的痕迹——这并非岁月侵蚀,而是百姓千年来以指尖膜拜清官、以心香祭奠忠良的无声礼赞。这方碑石,不仅是一件宋代珍贵文物、记录了一段官制沿革,更是一面穿越千年的官箴明镜,映照出“清廉”“担当”“为民”的为政之道,对今日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具有深刻的警示与启迪作用。

碑上有名更需碑下立心,筑牢清廉自守的思想防线。历史的筛滤终将浮华洗尽,唯留清名不朽。题名碑上姓名林立,唯有包拯之名因民之爱戴而凹陷成坑——这既是民间情感的凝聚,更是民心向背的具象化。彼时开封府是京畿重地,知府权责重大、诱惑颇多,包拯却以“清廉坚毅、铁面无私”留名青史。《宋史》载其“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其家风之严、自律之苛,可见一斑。反观碑上其他某些名字,或湮没无闻,或因贪墨而被凿去——历史终究公正,民心就是一杆秤。官声不在职位高低,而在民心认可;政绩不唯数字多少,而看百姓口碑。当前,党员干部尤当以碑为鉴,常思“名节重于泰山,利欲轻于鸿毛”,须知“破法之事,常始于破纪;破纪之念,常萌于破心”,唯有在心上下真功夫,勤掸“思想尘”、多思“贪欲害”、常破“心中贼”,方能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要牢固树立“清廉是福、贪欲是祸”的价值观,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权高责重更须担当如铁,锤炼履职尽责的实干脊梁。《开封府题名记碑》不仅是一份名单,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清单。开封知府“正畿甸,宣风化、平狱讼、劝农桑”,其职责之重、公务之繁非同一般。包拯任上不畏权贵、痛惩贪吏、平反冤狱,民间誉其“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他所展现的,正是“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的担当精神。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身处改革攻坚、乡村振兴、社会治理一线,尤须传承这般“铁肩担道义”的精神。面对发展要务,要做攻坚克难的“猛将”;面对群众诉求,要做排忧解难的“干将”;面对风险挑战,要做冲锋在前的“闯将”。要坚决杜绝“平平安安占位子、忙忙碌碌装样子、疲疲沓沓混日子”的庸碌作风,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真正扛起时代重任。

民抚其名更须我恤其情,永葆枝叶关情的为民本色。减免赋税、平反冤狱、疏通河道、赈济灾民……包拯所做的每一件事,都直指百姓最切身的利益。包拯之名被抚摸至深深痕迹,实是千百年来百姓对清官、好官最深切的怀念与呼唤。这是一种跨越时空的民意表达,揭示出一条朴素而深刻的为政真理:只有把百姓放在心中,百姓才会把你刻进心里。《尚书》有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题名碑无声,却生动诠释了“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的考核标准。党员干部当深刻体悟“碑上留名不如百姓口中有名”的历史启示,要主动走下碑石、走进田野,看群众脸色、听群众心声、解群众难题,把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把群众的“愁盼”当作行动的“号令”,常态化深入基层、贴近群众,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赢得民心。唯有如此,才能续写“俯仰无愧于天地,行止无愧于民心”的当代答卷。

《开封府题名记碑》矗立千年,默然如初,却似黄钟大吕发人深省。它是一面石镜,照见的是为官之道、为民之本、为政之要;它提醒每一位党员干部:历史不忘,民心如镜。为官一方,是选择“雁过留声、人过留名”的清白坦荡,还是沦为被民心凿去、被历史遗忘的尘埃?答案,就在每一次用权、每一次抉择、每一次为民服务的实践之中。广大党员干部更当以此碑为鉴,常照初心、常砺担当、常怀民情,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业绩,真正成为新时代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过硬干部。(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黄仟益)

责编:韩淼宇   编辑:韩淼宇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