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天安门广场将迎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大会。中国举办的抗战胜利纪念活动,是对14年艰苦抗战的庄重回望——中华儿女用血肉铸长城,以巨大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刻下不可磨灭的印记;更是对未来的郑重告白:铭记历史不是沉湎过往,是带着先烈的精神,把民族复兴的路踩得更实。
要读懂这场纪念,先得摸透那滚烫的精神根脉。在这场救亡图存的伟大斗争里,中华儿女用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写就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史诗。杨靖宇冰天雪地里战至最后一刻,吉鸿昌高呼“恨不抗日死”赴死,彭雪枫率新四军在豫皖苏辗转作战,“狼牙山五壮士”宁死不屈跳崖……这些英雄壮举诠释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品格。河南这片土地上,无数中原儿女前仆后继,河南郏县的吴祖贻,二十出头领乡亲藏粮送情报,被俘时钢刀架颈只骂“亡国奴才做汉奸”;信阳“五虎将”——五个庄稼汉,凭两把土枪守得鸡公山,让小股日军不敢靠近。他们没留下多少照片,却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刻进了黄土,也刻成了民族的精神丰碑。
捍卫正义从不是空话。当年的中国像风雨里的破船,是共产党撑着篙往前划。平型关枪声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时,冀鲁豫边区的百姓卸门板架浮桥、拆棉袄做绷带,七旬老汉拄拐杖送军粮。《论持久战》说“兵民是胜利之本”,在河南田埂上看得最真切:不是靠哪场仗的侥幸,是千万人攥紧拳头,才把侵略者拖进人民战争的泥沼。这才是胜利的密码:从来没有从天而降的救星,只有站起来的人民才能托得起民族的希望。
当年毛泽东在陕北窑洞写《论持久战》,不是空想,是看透了“民心向背是最大的政治”;如今我们在联合国讲“人类命运共同体”,也不是空喊,还记得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每天的钟声,记得苏联卫国战争纪念馆里并肩作战的老照片?今年五月中俄联合声明里“阻止悲剧重演”的承诺和当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里“万众一心”的对联,原是一个道理:正义这东西,你不站出来捍卫,就会被风沙埋掉。就像那纪念标识上的长城与橄榄枝,少了长城的硬气,橄榄枝撑不起和平;丢了橄榄枝的善意,长城也成了孤堡——胜利的真启示是:强大不是为了威慑,是为了让和平有底气。
八十年过去,这密码还管用吗?你看,河南的盾构机在地下几十米啃硬岩,那劲头像极了当年游击队员钻山洞;郑州航空港的货机运着河南造光伏板飞向全球,这格局赛过当年根据地互通有无的“小推车”。有人说现在不用扛枪了,可芯片卡脖子、极端天气袭扰,哪样不是新的“娄山关”?抗战时靠“百折不挠”造土炮,现在就得靠这股劲啃技术硬骨头——这才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他们没完成的强国梦,我们正一步一步踩实。看中国维和部队在非洲修路,看“一带一路”中欧班列运着合作货物,就知道我们捍卫的不只是自己的和平,也是全人类的共同未来。
光回望还不够,纪念的分量得用当下的脚印称。西南联大旧址石碑刻着“刚毅坚卓”,北大博士生唐倩重走滇越铁路,是“弦歌不辍”;南泥湾稻田从“烂泥湾”变成科技试验田,三五九旅“自力更生”的锄头换成育种专家的显微镜,是“精神延续”。有人说胜利日阅兵是展国力,可戴蓝色贝雷帽的维和官兵方阵最动人——当年为保家卫国扛枪,如今为守护和平出征,这才是“以史为鉴”:不是把“强大”挂嘴边,是把“担当”落在实处。
纪念胜利的最好方式,是创造新的胜利。八十年间,中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朝着第二个百年走。从三五九旅把南泥湾变成“陕北好江南”,到今天科技自立自强路上攻坚克难,奋斗的火炬没灭,爱国的底色没变。山西百团大战纪念馆、河南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里的记忆,都在催着新时代青年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用“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行动,创这代人的辉煌。
九月的天安门广场是红色的海洋。受阅队伍里定有河南籍官兵,脚下是吴祖贻们守过的土地,肩上扛着“创造新胜利”的担子。张伯苓当年问“你愿意中国好吗”,今天的答案写在河南“两高四着力”的蓝图上,写在自贸区报关单上,写在黄泛区农场稻穗上,写在每个普通人“把日子过红火”的干劲里。创造新辉煌,中原正起势。
和平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但和平需要捍卫、需要争取。八十年前,我们靠精神打赢了战争;八十年后,这精神还要帮我们赢得未来。不用给先烈写感谢信,把他们的血性装进心里,把他们的梦想扛在肩上,往前走,别回头——走到民族复兴的那一天,再对他们说:这盛世,如你们所愿;这胜利,是我们接棒创下的新辉煌。(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邓随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