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七夕节,一个奇怪又魔幻的现象突然在社交平台上爆红:不少网友分享所谓的“捡垃圾攻略”,相约组团蹲守商场、高档小区附近的垃圾桶,只为“偶然”捡到被丢弃的鲜花、蛋糕、饰品,甚至贵重礼物!而报道中,律师来普法称,若捡到金饰等贵重物品,也有义务归还,不然会触犯法律。
别人忙着秀恩爱,有人却在角落里 “捡残骸”。在高档小区的垃圾桶里挖呀挖呀挖,果然是“城里人真会玩”,七夕夜晚的城市里,娇艳的鲜花、未拆封的蛋糕、精致的小饰品,甚至成色尚新的金饰,接连出现在各个角落的垃圾桶中 —— 这些本是浪漫载体的物件,让垃圾桶仿佛一夜之间变身为 “宝藏箱”,引得不少网友组团蹲点,开启 “寻宝” 式捡拾。这似乎是一场专属于七夕的 “爱(yue)情(pao)修罗场残骸回收计划”。
被丢弃的七夕礼物诉说着三种故事:要么是赠予被拒的尴尬,要么是“要真人不要虚礼”的现实,又或者是爱(Crush:短暂、热烈的心动/迷恋)情过后的一地鸡毛。当精致的礼物最终与果皮纸屑为伍,它们成为现代爱情最绝妙的隐喻——光鲜的包装下,可能是空洞的内核。
组团蹲守垃圾桶的“寻宝人”,表面上践行着“节俭环保”的理念,内里却是一场大型行为艺术。他们用戏谑对抗消费主义,用荒诞解构浪漫,在垃圾箱前完成了对七夕情人节的祛魅。谁说这不是一种另类的节日仪式感?正如瓦尔特·本雅明笔下“城市拾荒者”,这些都市探险家们在废弃物中寻找着当代爱情的证据,用一些物质碎片试图完成一种审美救赎。
至于报道中有律师出来一本正经的“法律风险提示”,在这场网民狂欢中显得有点突兀。当人们在虚拟世界表演“捡垃圾”时,法条主义的说教犹如堂吉诃德大战风车。不是所有荒诞都需要法律介入,正如不是所有鲜花都代表真爱。这种煞有介事的“普法”,反而成了整个事件中最具喜剧色彩的注脚。
在这场网民狂欢中,我们看到了年轻一代对传统节日的解构与重构。他们用幽默消解尴尬,用自嘲对抗虚无,在“捡垃圾”的戏谑中表达着自己的爱情观——真正的感情不该被物化,珍贵的关系无须堆砌礼物。当爱情沦为表演,垃圾桶便成了最诚实的观众。
那些被丢弃的礼物,恰如当代爱情的隐喻:包装精美却可能空洞无物,价格昂贵却未必珍贵。而“捡垃圾”的年轻人,或许比那些沉醉于表面浪漫的人,更懂得什么才是感情中真正值得珍视的东西。
在这个七夕节,最大的浪漫可能是:有人宁愿和你一起吃路边摊,却从不让你在感情中沦为情感垃圾。(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杨光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