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那把铜号,仍在吹响

2025年09月01日13:19

来源:大河网

硝烟散去,记忆永存。96岁的薛进礼老人轻抚纪念章,饱经风霜的他是那么和蔼慈祥。那把早已遗失在历史长河中的铜号,却仿佛仍在耳畔回荡,诉说着一个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集体记忆。这位12岁参军的老号兵,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信念与坚守。

“小小的一把号,掂量起来没什么,可号声外是一场战斗的输赢、是千军万马的性命。”老人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历史的重量。12岁的放牛娃,在寒冬腊月钻进树林苦练吹号,铜号冷如冰块,他却憋着一股劲——“非得把这号学会不可!”这种精神,不正是那个时代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缩影吗?在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他们拥有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一种坚信光明必将到来的勇气,一种甘愿为理想付出一切的执着。

从滑县到太行山,再到大别山,薛进礼的足迹勾勒出他那一代人的奋斗轨迹。1944年焦虎镇战斗中,他棉裤被血浸透,硬是挺了三天活了下来;攻打黄河桥时,他在距敌30米处吹响冲锋号,子弹将碉堡打出一个个坑;1945年战斗中,子弹击中头部,弹片竟在颅内留存30多年才被发现。“我是战争的幸存者,我的许多战友,永远留在了战场上。”老人的喃喃低语,揭示了今日和平的来之不易。每一个活着的人,都承载着逝者的梦想与希望;今天的每一寸光阴,都浸润着昨日英雄的热血与牺牲。

历史不只是教科书上的文字,更是薛进礼这样的亲历者血脉中的记忆。他的人生轨迹映照出国家命运的转变:从“吃饭是大问题”的放牛娃,到感受“人的尊严”的革命战士,再到粮食系统的工作者——某种意义上,他守护了中国人最根本的需求:温饱与尊严。正如老人所说:“共产党的部队,新气象!没有克扣、打骂,还能学文化。”这简单的话语背后,是一个民族重新找回尊严的历程,是千千万万普通中国人命运转折的生动写照。

“我们这一辈是苦过来的,看着国家一点点变得强盛。”老人的感慨,恰是历史最好的注脚。从战火纷飞到和平发展,从积贫积弱到繁荣富强,这段历程凝聚着无数薛进礼们的奉献与牺牲。他们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用信念和坚守铸就了民族精神的不朽丰碑。

以史为鉴,不只是回顾过去,更是为了照亮未来。“薛进礼们”用生命诠释的担当精神、集体意识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当代依然具有深刻启示意义。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同样需要那种“非得把这号学会不可”的执着,需要那种“号声外是千军万马性命”的责任感。今天,我们虽然不再需要直面战场上的枪林弹雨,但改革发展的深水区、科技创新的攻坚战,无一不是新时代的“战场”,需要同样的勇气与担当。

老人的铜号虽已遗失,但精神的号角永远嘹亮。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冲锋号”,当下中国的发展征程,何尝不是一场需要万众一心、奋勇向前的新战役?历史不会重复,但总会押韵。薛进礼和他的铜号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有些精神永远不能遗失,有些记忆必须代代相传。当我们享受和平繁荣的今天,更应当铭记来路,将那种不畏艰难、团结奋进的精神传承下去,共同谱写民族复兴的新篇章。

那把铜号,仍在每个不忘来路、砥砺前行的中国人心中吹响。它不仅回荡在历史的天空,更鸣响在未来的征程上,激励着我们跨越一切艰难险阻,向着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这号声穿越时空,永远铿锵,永远激昂,永远催人奋进。(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刘纯银)

责编:赵地   编辑:赵地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