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胖东来免费筷子未标日期遭起诉,不必过分解读

2025年09月01日17:09

来源:大河网

一双免费筷子,竟掀起舆论风波。近日,胖东来因赠送的一次性筷子小包装未标生产日期遭起诉,有人质疑,有人力挺。胖东来回应称外包装箱已标清信息,质检合格且监管介入未发现问题。这风波看似是维权之争,实则拷问社会理性——筷子虽小,折射的是治理温度与人性善意。在我看来,这事不必过度解读:它既非诚信危机,也非法治漏洞,只是进步社会里的小插曲,提醒我们善意遇法规严格解读时,该如何在法理与人情间找平衡点。

维权意识提升是好事,但“找茬式”投诉莫寒了人心。如今消费者权益保护深入人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限期产品需标生产日期,本是法治进步。法律的生命在合理运用。就像去面馆吃面,店家给的免费纸巾没标日期,总不能说违法吧?胖东来的筷子外包装箱标了信息,质检也合格,单个小包装没标更多是管理细节疏漏,不是主观违法。法律专家也说这种情况得结合实际裁量,不能机械套条文。普通人过日子,若事事拿法律条文当放大镜,怕不是吃饭都得揣着民法典,那日子还过不过?现实里,过度维权像“鸡蛋里挑骨头”,反而伤了信任纽带。要是每份善意都裹着诉讼外衣,谁还敢免费赠予?权益意识得配理性尺度,才不辜负社会进步的红利。

胖东来的善意值得珍惜,莫让爱心变寒心。胖东来作为知名零售企业,向来以优质服务、顾客至上赢口碑,被网友夸“中国超市天花板”。免费提供筷子本是便民的贴心事,却因这点瑕疵起风波。市场监管部门查了,确认没质量问题,说明东西安全。这双筷子,载的不只是实用,更是企业温度——像小火苗,点亮日常烟火。诚信经营的胖东来,是社会宝贵财富。若因此被诉,难免让人犯嘀咕:今后还有企业愿做免费服务吗?善意反而惹麻烦,企业怕是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习近平总书记说“诚信是金,是社会和谐的基石”,放大这类瑕疵,无异于“焚琴煮鹤”。我们该珍惜这份善意,别用过分的要求对待。社会需要更多愿主动提供好服务的企业,不是怕纠纷而变冷漠的。

维权也需理性,别走向极端。消费者维权是好事,但得有度。买了过期食品索赔,是正当维权;发现安全隐患举报,是社会责任。可为免费筷子没标日期起诉,就有点过了。维权得有理有据有度,不能脱离实际、忽略常识,更不能让“较真”成了“较劲”。有人说“法律有规定就该严格执行”,这话没错,可执行得看具体情况。免费赠品和销售商品该有区别,大包装标注和单个包装标注也得区分。去年有“职业打假人”买10斤芹菜索赔10万,法院驳回了,就是因为维权不能成牟利工具,更不能浪费司法资源。我们鼓励较真,可较真不是较劲,维权不该“为了起诉而起诉”。就像打篮球,合理冲撞是竞技精神,故意犯规就违例了。理性维权才促社会和谐,极端维权反而可能破坏经营秩序和消费环境,最后受损的还是广大消费者。

完善法规解读,避免一刀切。这事儿也反映出相关法规执行需更明确解读。对免费提供的物品、赠品,是否该和销售商品执行同一标准?监管部门可出台更细致的指导意见,既护消费者权益,又不挫伤企业提供好服务的积极性。法规执行得兼顾原则性与灵活性,别让“一刀切”出副作用。当然企业也得吸取教训,哪怕是免费物品,也尽量规范管理,别让消费者起疑虑。

当然,规矩也得讲。这事给所有商家都是个提醒:细节上多上心总没错。不管免费还是收费的东西,信息标明白,消费者就少点嘀咕。但对消费者来说,维权也得有点“大方向”,盯着关键的质量、安全问题较真,比在无伤大雅的细节上纠结更有意义。

说到底,就是一双筷子。法院该怎么判就怎么判,企业该完善就完善,消费者该监督就监督。但不必把这事炒成“企业良心大战”,也别动辄扣“维权变找茬”的帽子。多一分理解,少一分较劲,市场才能既守规矩,又有温度——这或许比争论“筷子上该不该印日期”更重要。(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邓随新)

责编:孙华峰   编辑:杜若森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