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在即,各地教育部门也在积极筹备教学安排。近日,武汉各个学校紧急召开家长会,特别强调让家长多多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暑假作业未完成也不要紧,不要给学生太大压力。这番话让不少家长松了一口气,也引发了关于为学生“减负”的广泛讨论。
AI图片
在当今“卷无可卷”的教育环境中,许多家庭早已陷入一种无形的焦虑中,学生们面临着日益增多的学业压力、社交困惑以及成长烦恼,“减负”与关注心理健康,已成为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命题。近年来,“减负”的呼声一直在教育领域回响,却始终未能彻底为学生心灵“松绑”。堆积如山的作业、频繁的考试,让学生们在题海中苦苦挣扎。过重的课业负担,不仅剥夺了他们的课余时间,更在无形之中侵蚀着他们的身心健康。近年来,因心理问题休学、跳楼的新闻屡见不鲜,权威数据显示,中国患抑郁症人数超过9500万,其中30%是18岁以下青少年,而在校学生占了这一群体的50%。这些冰冷的数据背后,是一个个被学业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的鲜活生命,是无数家庭的揪心与无奈。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在全国两会期间为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不再是被忽视的角落,而成为家庭、学校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
为学生“减负”,是一场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马拉松。首先,政府要发挥好统筹作用。教育部门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以多元评价体系为学校“松绑”,不再以分数和升学率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督促学校要转变办学育人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综合素质教育,鼓励学生探索创新,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其次,家庭要提供良好的情感支撑。家长则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成才观,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关注他们的内心需求,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最后,社会营造良好环境氛围。社会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延伸与拓展,要通过媒体宣传、公益活动等方式,加强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引导社会关注、维护青少年心理健康,消除心理疾病污名化、“病耻感”,营造尊重、包容、支持的心理健康文化氛围。
人生很长,考上大学并非终点。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更需要的是“情绪价值”,为学生“减负”不仅是减轻学生书包里的负担,且是给孩子们心灵束缚“松绑”,摒弃唯成绩论、唯分数论,还给孩子们自由和快乐。每个孩子犹如小树苗,只有把“根”养好了,心养健全了,才能长成参天大树,未来不管遇到什么风浪变换,都能有抵抗的勇气和前进的斗志。(胡娅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