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报告”制度初衷本是及时掌握真实情况、精准压实工作责任。可在执行中,一些地方和部门却将“零报告”异化为“必须有报告”,把制度善意扭成了形式主义的枷锁。基层干部被迫在“无情况”时硬造内容,让本应服务工作的报告,沦为填满表格的机械任务,耗费精力却背离实效,使制度“守责”变“添负”。
根治“零报告”形式主义,得先掐灭“为报而报”的虚火。少些“没事也要天天报”的硬指标,多给基层“有事说事、无事安心干”的空间;减些“只看纸面不看实效”的督查,把“解决了多少问题”当标尺。要是真没情况,一句“平安”就该过关;若是有了进展,实打实的内容才值当上报。毕竟,形式主义的“报告秀”撑不起基层治理的实效,唯有沾着泥土、带着温度的务实作风,才能让政策扎根落地,让干事创业的劲头更足。(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李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