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伟大胜利。八十载岁月更迭,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已然载入史册,但其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却历久弥新,成为推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对于凝聚民族力量、实现民族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爱国主义精神凝聚起救亡图存的澎湃伟力。从“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的千古绝唱,到“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铮铮誓言,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面对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空前危机,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如同火山般迸发出来。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展现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钢铁意志。杨靖宇胃中未消化的棉絮与草根,赵一曼留给儿子的绝笔信,以彭雪枫、董天知、叶成焕、赵崇德等为代表的河南抗日英雄驰骋江淮、血洒太行……正是这种全民觉醒、众志成城的伟大团结,让积贫积弱的中国凝聚起战胜强敌的惊人力量,谱写出“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
爱国主义精神铸就了自强不息的奋斗品格。从遍地烽烟、一穷二白的旧中国,到如今屹立于世界东方、迈向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八十年沧桑巨变,山河重塑、万象更新。但历史的回响从未远离,精神的火炬始终代代相传。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新时代已转化为推动发展、开拓进取的强劲动力。仰望星空,“嫦娥”探月、“天问”探火,逐梦九天不再是神话;俯瞰大地,港珠澳大桥飞架三地、雄安新区拔节生长,发展的脚步铿锵有力;放眼世界,中国高铁驰骋四方、中国制造享誉全球,自主创新成为最鲜明的底色……坚持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不仅是抗战精神在当代的延续,更是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式现代化壮阔实践中的生动体现。
爱国主义精神培育出鞠躬尽瘁的奉献情怀。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无数中华儿女舍小家为大家,弃小我顾大义,展现出崇高的奉献精神。这种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从隐姓埋名30载、耗费毕生精力研制中国核潜艇的黄旭华,到锲而不舍、屡败屡战研究发现青蒿素的屠呦呦;从焦裕禄“不改变兰考面貌,我决不离开这里”的决心,到“10万民众上太行”劈山凿渠十春秋的红旗渠;从巴黎奥运会为祖国赢得荣耀的体育健儿,到在乡村振兴中注入新活力的“新农人”……各条战线的奋斗者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伟业,用无私奉献诠释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爱国情怀,汇聚成国家巍峨壮阔的盛世图景。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越是环境复杂,越是任务艰巨,越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将其转化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强大动力。
新征程上,我们要高擎爱国主义伟大旗帜,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精神是具体的、实践的。在当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就要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是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深刻认识祖国的命运与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密不可分,不断增强全体人民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要创新教育内容和形式,丰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载体,营造崇尚英雄、学习英雄、捍卫英雄、关爱英雄的浓厚氛围,引导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让爱国主义精神在每个人心中牢牢扎根,使爱国主义成为全体人民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
新征程上,我们要激发爱国奋斗精神,凝聚奋进新征程的磅礴力量。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对每一个中国人而言,爱国是本分,砥砺前行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要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统一起来,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在各自岗位上恪尽职守、奋发有为。要激励广大青年继承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树立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宽广舞台上施展才华、建功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民族脊梁巍然屹立,爱国情怀光耀千秋。今天的中华民族,正以前所未有的从容自信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今天的中国人民,正以前所未有的豪情壮志朝气蓬勃迈向未来。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我们必将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不断创造新的辉煌,书写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篇章!(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戴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