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校服能承载多少故事?在郑州有了生动答卷。近日,郑州市二七区长江东路小学的校服循环事迹登上了人民日报并刷屏网络,网友纷纷点赞:“这才是教育该有的样子,建议全国推广!”“各家学校抓紧来抄作业!”
“这是我从学校领的校服,是不是很漂亮!”新学期开学,一年级小学生董承谕在学校免费领取校服,上面还带着上一任“小主人”的名字,吸引大量网友的关注和好评。从“校服循环”的实践活动到“勤俭节约”的理念传承,这种创新性探索和实践,郑州市坚持了17年。既为校园环保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让人们看到了“绿色发展理念”在基础教育中的生动践行,更将“勤俭节约”的传统在孩子们心中扎根生长。
统计显示,截至2024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近1.6亿。海量还能穿的校服,要么是留作纪念被闲置,要么是当作垃圾被扔掉。校服循环利用的“郑州实践”表明,校服的循环穿用,既可以帮家长减轻经济负担,又使得社会降低了资源消耗,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从小培养节约意识。
17年前,郑州春晖小学开启了一场关于校服循环的探索,得到家长的积极回应和支持。此后,幸福路小学等众多学校跟进,“校服循环·勤俭节约”在中原大地开花结果、蔚然成风。今天,以长江东路小学为代表的中小学校,已不再局限于最初的资源节约,而是融入文化传承与教育实践,将校服循环推向了更高、更宽、更深层次。
让学生深度参与校服循环全流程工作,是一堂生动而富有教育意义的综合实践课;而将校服循环纳入校本课程,让环保理念、勤俭节约潜移默化滋养学生心灵,则是出于对教育改革的深层次考量。
向同学推荐校服时,语言表达能力显著增强;统计尺码、分发校服时,估算与计算能力得到提升;参与校服清洗、消杀时,劳动意识逐渐养成;亲身见证校服从闲置到再利用,环保理念深深扎根……学生们的多项能力得到全方位拔高。
更为重要的是,不少家长从最初可能存在的“不好意思接收”,转变为如今的积极配合校服回收,还主动参加学校旧校服的整理与消毒工作,带动更多家长参与到资源循环利用中来;孩子们也从当初的拒绝,转化为今天的“以穿循环校服为荣”。就拿长江东路小学来说,今年一年级新生报到首日,150套循环校服便被领取97套。穿循环校服,成为孩子们绿色开学的起点。
也许,最初家长们会担心循环校服的质量和卫生问题。如今,家长们不再为这些问题感到焦虑。学校建立了标准化消杀体系,通过家长清洗烘干、学校二次清洗、阳光暴晒烘干三重流程确保卫生。17年来,从未出现过学生因穿循环校服引发健康问题的情况。
另外,学校坚持自愿原则,绝不勉强,不搞 “一刀切”;坚持安全卫生原则,回收后彻底清洗、专业消毒。这是底线,绝不含糊。实践证明,郑州各中小学校服循环已形成“毕业生自愿捐赠+在校生以旧换旧”的双渠道模式。长江东路小学的一件校服最多服务过3个小学生依然保存完好,今年有望进入第四个家庭。
过去是“缝缝补补”,现在是“循环利用”。形式变了,但“不浪费、懂珍惜”的内核没变,勤俭节约的传统没有丢,也不能丢。17年间,无数套校服在这里完成“传承、接力”旅程,传递环保温度与校园温情,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环保的种子。下一步,校服循环将发展到课本循环、书包循环等更为宽广的层面,让孩子们把环保捧在手上、穿在身上、背在背上、记在心上。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北京市义务教育学校实行校服“以旧换新、以小换大”,浙江长峙小学设立“校服循环驿站”供学生自愿领取,陕西西安新知小学开展“校服传承”活动……校服循环,各地都在“抄作业”,不仅成为郑州教育新气象,而且成为全国学校“新时尚”。
如今,“校服循环”的奔腾“流量”,正从中原大地奔涌向全国各地。让勤俭节约、绿色环保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正是新时代中国教育最动人的模样!(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王同文 许华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