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年抗战,3500万伤亡。这个数字背后,隐藏着一个更为震撼的事实:在台儿庄战场上3万捐躯将士中,仅有4692人留下姓名;百团大战中1.7万多位牺牲者,只有4860多个名字被铭记。这些数字不仅记录着牺牲,更见证了一种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正是这种力量,让无数无名者成为民族最坚实的脊梁,让抗战精神在八十年后的今天依然发出震耳欲聋的回响。
抗战精神的核心,首先体现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当民族面临存亡危机,无数普通人选择挺身而出。他们或许是田间的农夫、工厂的工人、课堂的学生,本可安守一方,却毅然奔赴战场。这种选择绝非偶然,而是深植于文化基因中的担当,是中华民族价值追求在危难时刻的集中迸发。
这种精神更表现为百折不挠的坚韧品格。面对装备精良的强敌,中国军民以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从淞沪会战到武汉会战,从长沙会战到常德会战,每一次战役都是实力悬殊的较量,但中国人始终坚守阵地,从未放弃。这种顽强源于对正义的信念、对家园的挚爱,展现了中华民族在逆境中奋起的惊人韧性。
尤为重要的是,抗战精神凝聚了万众一心的团结意志。战争期间,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守土抗战之责深入人心。这种空前的民族凝聚力,让四万万人如同一个整体,构筑起抵御外侮的钢铁长城。这种团结不是表面的应时之举,而是深层次的精神认同,是中华民族面对危难时的本能反应。
这些精神特质共同熔铸成伟大的抗战精神,它超越时空,成为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抗战精神的传承需要新的诠释,它体现在科技工作者攻克核心技术过程中的坚韧不拔;彰显于扶贫干部走遍千山万水的不懈坚持;闪耀在抗疫一线人员逆行而上的责任担当;也渗透在每一个平凡岗位的恪尽职守中。
值得深思的是,抗战精神的当代传承要避免两种倾向:一是将历史虚无化,忽视前辈的付出;二是将精神口号化,脱离实际语境。真正的传承,应该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实践,是将那种为国家、为民族奋斗的精神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具体行动。它不要求每个人都做出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倡导在各自岗位上追求卓越,在困难面前保持勇气与尊严。
长河为咽,青山为证。无名英雄们用生命诠释的抗战精神,早已融入山河大地,成为民族基因的一部分。今天,我们致敬无名英雄,最好的方式不是简单重复历史,而是让他们的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以山河为碑,铭记的是牺牲;以日月为铭,照亮的是精神。抗战精神这面旗帜,必将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继续飘扬,激励后人跨越新的险阻、迎接新的挑战。
无名英雄们沉默如山,但他们的精神却如雷贯耳,穿越数十载时空,在新时代激荡起深沉而有力的回响。这回响,是一个民族不忘来路的自觉,更是迈向未来的底气;是历史深处的呐喊,更是时代前行的号角。在这回响中,我们既听见了过去,也清晰看见了未来。抗战精神永不过时,它正如沉默的山河,发出最震耳的恒久回响,指引着当代人砥砺前行。(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绵一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