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鲁迅故里百草园出口新开了一家文创店,果断拿下迅哥儿同款,毛衣。”这是博主王子面在社交平台分享的帖子。记者注意到,截至8月27日,这款毛背心在多个平台相关话题阅读量居高不下,还有网友发布了“鲁迅同款背心教程”,成为今年以来最为出圈的文化符号之一。
“鲁迅同款毛背心”悄然走红网络,与之前“鲁迅夹烟”墙画引发的争议一起,再度将文化名人纪念方式推上舆论风口。有人视其为对鲁迅的生活化致敬,也有人批评其偏离精神内核、纯为“吸金”。在鲁迅逝世近90年后的今天,我们该如何纪念这位思想家?
从“给先生点烟”的打卡照,到“同款毛背心”的热销,这些现象无疑拉近了鲁迅与当代年轻人的距离。历史照片中的毛背心由许广平亲手编织,烟斗是鲁迅冷峻形象的标志之一。这些物件的确构成了鲁迅生活史的一部分。景区保留“夹烟”墙画的回应,也体现出对历史真实的尊重。
然而,当文创开发走向“潮男鲁迅”玩偶、美女蛇摆件、财神爷冰箱贴时,问题变得复杂起来。鲁迅曾孙周景轩的批评不无道理:若只追求“吸睛”与“吸金”,而毫无文化内涵,便已偏离传播鲁迅精神的初衷。
纪念的本质,不在于外在形式的模仿,而在于精神的传承。鲁迅之所以至今仍被我们铭记,不是因为他的毛背心款式或抽烟姿势,而是因为他“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批判精神,“救救孩子”的悲悯情怀,以及在黑暗中始终保持独立思想的勇气。若只重形式而轻精神,甚至为迎合市场而扭曲历史形象,则无异于买椟还珠。
值得思考的是,我们是否正在用现代标准“净化”历史?要求删除《水浒传》暴力情节、修改杜甫“愁苦”画像、掐灭鲁迅手中的烟……这些试图让历史人物符合现代完美标准的做法,恰恰削弱了文化传承的厚度。真正的教育,应是通过历史语境理解复杂性,而非简单切割。
当然,不必全盘否定生活化的纪念形式。文创产品可以成为引子,激发年轻人了解鲁迅的兴趣。但若停留在浅层符号消费,甚至将鲁迅过度娱乐化、商业化,则难免本末倒置。如温儒敏教授所言:“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读点鲁迅”,感受“思想爬坡”的艰辛与愉悦,才是最好的纪念。
文化传承需要平衡历史真实与当代价值、商业开发与精神内核。毛背心可以卖,但更应让年轻人知道:鲁迅的伟大,不在于他穿了什么,而在于他想了什么、说了什么、写了什么,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同款”的精神遗产。(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董宏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