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教室清扫岂能成为家长“作业”

2025年09月02日20:31

来源:大河网

“为什么还是我们?”最近,有杭州家长发帖称,开学之际,收到老师发给家长们的通知:教室需要打扫,有时间的家长可以接龙报名,也可以选择请保洁阿姨来做。评论区不少网友表示,还真是这么回事,小时候开学,自己打扫卫生,长大了孩子开学,帮孩子去打扫卫生。这一现象绝非个例,背后反映出的问题值得深思,家长打扫教室这一“潜规则”该叫停了!

学校让家长承担教室打扫任务,问题不容小觑。严重违背了劳动教育的初衷。教育部已将劳动课升级为义务教育阶段必修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责任感、自理能力与集体意识。可当家长包办教室打扫,孩子失去了参与劳动实践的机会,难以体会劳动价值,无法在实践中锻炼技能,劳动教育沦为一纸空文。长此以往,孩子可能形成错误认知,觉得劳动与己无关,对班级事务缺乏担当。同时,这种做法加剧了社会不公。并非所有家长都有时间或经济实力参与。一些双职工家庭工作繁忙,难以抽身;经济条件差的家庭,无力请保洁。而经济宽裕的家庭,可轻松花钱解决,这无形之中造成不同家庭孩子所处教育环境的差异化,破坏教育公平。

这种现象的发生,主要是由于部分学校存在责任意识淡薄的问题,没有充分认识到保障教学环境是自身基本职责。《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明确要求学校“建设安全卫生的学校基础设施,完善切实可行的安全、健康管理制度,开展以生活技能和自护、自救技能为基础的安全与健康教育”。但一些学校因经费不足或人手短缺,就将清洁工作转嫁给家长,把公共服务成本转嫁给个体,严重违背公共教育的公益属性。同时,部分家长过度溺爱孩子,主动包揽本属于孩子的劳动任务,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这种风气。此外,家校关系的不对等也是重要因素,家长担心不配合学校工作会影响孩子在校待遇,只能无奈接受。

事实上,国家政策法规对此有明确导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十)明确指出,“学校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也将劳动作为独立课程并细化内容要求。这些规定绝非虚文,而是重塑教育理念、校正教育行为的坚实依据。

教室清扫岂是家长“作业”?要打破这一“潜规则”,还需多管齐下,从实处着力。一方面,学校应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将清洁、维护等费用纳入常规预算,可通过配备专职人员或规范外包服务来保障校园环境。学校要把劳动教育融入日常课程设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合理安排劳动任务,如低年级学生负责整理个人桌面,高年级学生负责教室整体清扫,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班级日常维护。教师应转变观念,警惕“家长代劳”的诱惑,通过组织学生集体劳动培养其动手能力与协作精神。另一方面,教育部门也要强化督导,将劳动教育实施情况纳入学校考核,明确禁止学校将自身职责范围内的任务转嫁家长,对违规行为及时纠偏严肃处理。此外,家长还需转变观念,理性放手,拒绝越俎代庖,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劳动,培养其独立生活能力。

总之,扫地虽是小事,却关乎育人大计。教室不过几十平方米,却装着教育理念的天平。让扫帚回到孩子手里,不是学校抠门,而是把成长的权利还给孩子;家长放下拖把,不是偷懒,而是把信任真正交给老师。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让教室卫生打扫回归正轨,让孩子在劳动中收获成长,让教育真正回归本质——这,才是教育最好的“开学第一课”。(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曹灿辉)

责编:孙华峰   编辑:杜若森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