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从9.43亿人潮奔涌,感受中国经济夏日脉动

2025年09月03日15:08

来源:大河网

夏日的中国,是一幅流动的画卷。8月31日,为期62天的铁路暑运圆满落幕。国铁集团数据显示,暑运期间,全国铁路累计发送旅客9.43亿人次,同比增长4.7%,创历史同期新高。六十二个昼夜的川流不息,9.43亿人次的浩荡出行,这一系列振奋人心的数字,不仅展现出交通运输的强大韧性,更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活力的一枚灵敏“脉搏传感器”。

作为国家关键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铁路历来被誉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在这九亿多人次出行的背后,既有学子跨越山海追逐梦想,也有家庭趁着假日奔赴远方;既有年轻人奔赴新城市的职场初体验,也有银发族慢游山河的康养新选择。每一次出发都承载着一个故事,每一次流动都在编织高质量发展的脉络。探亲流、旅游流、学生流等多重客流交织,多样化的出行目的,拼出了一幅更具层次的中国经济社会镜像,也清晰传递出消费回暖、信心回升的积极信号。流动的中国,始终是充满希望与活力的中国。

“流动”的背后,是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与持续创新的服务能力。近年来,我国铁路网络尤其是高铁系统不断加密、延伸,运输效率显著提高。从“四纵四横”到“八纵八横”,越织越密的高铁网络,使“千里江陵一日还”成为现实。电子客票全面推广、候补购票功能优化、在线选座服务升级,这些“看不见”的技术进步,共同成就了“看得见”的服务提升。从传统运输到“运游融合”,铁路服务的迭代也成为观察中国服务业提质升级的一扇窗口。

在保障旅客“走得了”的基础上,铁路部门持续努力让旅客“走得好”。12306购票系统的不断优化、站车服务品质的稳步提升,以及一系列便民措施的推出,显著改善了出行体验。暑运期间,全国铁路累计发售学生票1988万张,切实减轻学生群体负担;高铁宠物托运、“轻装行”等试点服务范围扩大,更好满足旅客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与城市公交、地铁、出租车等交通方式协同加强,铁路与地铁免安检换乘车站已扩展至45个,有效畅通了出行“最后一公里”……这些细致入微的服务举措,不仅提升了旅客满意度,更深刻诠释了“人民铁路为人民”的根本宗旨。

九亿多人次的流动,不仅是地理上的迁移,更是文化交融、知识传递和经济互动的过程。暑运期间,全国铁路累计开行旅游列车579列,同比增长31%,为旅游经济和银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亲子专列、研学旅行、红色主题、康养之旅等各具特色的旅游列车,将美食、美景与人文名胜紧密相连,实现“昼游夜行、快旅慢游”,为旅客提供了丰富且高品质的出行选择。“齐鲁1号”“大河之南号”“星光·燕燕号”等特色列车,成功打造消费新场景,让更多人在铁路旅行中感受“诗和远方”。同时,铁路在货物运输方面也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国家铁路累计发送货物7.02亿吨,同比增长4.8%,为电煤、粮食、化肥等国计民生重点物资的运输提供了坚实保障,有力地支持了经济平稳运行。这些流动无声地推动着区域协同发展,弥合地域差异,增强文化认同。铁路作为纽带,连接的不仅是城市与乡村,更是现代与传统、局部与整体、现在与未来。

当然,我们也应看到,铁路运输仍面临不少挑战。高峰期“一票难求”现象依然存在,部分线路运能紧张,服务质量还有提升空间。这些“成长中的烦恼”,需要在发展中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投入、技术创新来逐步解决。未来,随着铁路网络的持续完善和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出行体验必将再上新台阶。

六十二天的暑运大考,既是一次收官,更是新的开始。铁路发展正如一幅缩影,见证着中国经济社会前行的坚实脚步。每一班列车的正点到达,每一位旅客的满意笑容,都是发展成果最直接的体现。当我们为9.43亿人次的辉煌数字喝彩时,更应致敬其背后所蕴含的发展理念、治理智慧与人民情怀。流动的中国,生机盎然;发展的中国,前景无限。铁路暑运再创新高,不仅是一张成绩单,更是一份宣言书——宣告着一个活力奔涌的中国,正沿着高质量发展的轨道稳健前行。(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路小舟)

责编:孙华峰   编辑:韩淼宇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