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剑倚天,铁流滚滚。9月3日的天安门广场,一场展现大国国防力量的阅兵,向世界传递着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复兴之路。长安街上,受阅部队阵容严整;天安门上空,战机梯队划破长空。这既是对历史的深切缅怀,更是对和平的庄严承诺。
战旗方队接受检阅。 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这场阅兵是传统的延续——国庆、抗战胜利、建军节“逢十”周年阅兵已形成制度化安排;这场阅兵是实力的展示——所有装备都是国产现役主战装备,新型装备占比之高令人瞩目;这场阅兵更是意志的宣示——中华民族任人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八十年前,中国人民经过十四年浴血奋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场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彻底洗刷了近代以来民族耻辱。中国作为东方主战场,伤亡军民超过3500万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牺牲和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段用鲜血写就的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
阅兵式上,抗战老兵们在天安门城楼深情凝望解放军将士的样子格外令人动容。他们是最鲜活的历史见证者,从枪林弹雨中走来,目睹了这个国家从积贫积弱到繁荣富强的伟大跨越。他们的身影,连接着苦难的过去与光辉的现在。
陆军方队接受检阅。 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此次阅兵集中展示了我军武器装备自主创新能力的飞速发展。按照实战化作战模块编组的受阅装备,涵盖了陆上作战、海上作战、防空反导、信息作战、无人作战、后装保障和战略打击等多个领域。这些装备全部是国产现役主战装备,其中多数是首次亮相阅兵场。从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至今,短短十年间,人民军队的武器装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折射出国家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
一场高水平阅兵的背后,是一个国家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强大的制造能力。要构建成体系、跨域协同的现代化军事能力,必须依靠强大的自主科研能力和完整的高端制造业与产业链基础。中国之所以能够在国防现代化领域取得显著成就,关键在于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从半导体到新材料,从人工智能到高端制造,在关键领域的产业攻坚,直接关系到国防安全与战略主动权。
与某些国家炫耀武力的阅兵不同,中国的阅兵式始终秉承着和平发展的理念。天安门广场上的铁流滚滚,不是为了威慑他国,而是为了保卫和平。中国是唯一将和平发展道路写入宪法的世界大国。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未主动挑起战争或侵占他国领土。中国率先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并切实履行了这一承诺。
阅兵式上展示的新型武器装备,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坚强后盾,也是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重要力量。中国军事力量的增强,不是对世界的威胁,而是对世界和平的贡献。此次阅兵邀请了众多外国元首和政府代表观礼,这体现了中国阅兵式的国际视野。中国始终认为,世界命运应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由各国共同治理。
中国通过阅兵式向世界表明:中国的发展是机遇而不是威胁,是共赢而不是零和。中国愿意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公共安全产品,与各国一道应对各种安全挑战。从参与国际维和行动到亚丁湾护航,从抗击埃博拉疫情到提供疫苗援助,中国军队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此次阅兵展示的军事能力,将为世界和平注入更多正能量。
“一时强弱在于力,千秋胜负在于理。”今日中国,既有保卫和平的足够力量,也有维护正义的充分道理。这场阅兵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军队的现代化成就,但更重要的是传递了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一个更加强大的中国,将是世界和平的更有力维护者。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中华民族,深知和平的珍贵、发展的价值。强大国防与和平发展,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共同托举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场气势恢宏的阅兵,既是对历史的告慰,也是对未来的期许——中国必将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大河网特约评论员 杨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