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纪工委在日常监督检查中发现,个别机关干部利用单位新能源公务用车专用充电桩为私家车免费充电。这一行为被定性为“车轮腐败”的新变种,本质是“私车公养”的衍生形式,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事件虽看似是细微之过,却折射出腐败行为在高压之下趋向隐蔽化、变异化的特征,同时也考验着基层治理的敏锐度和系统应对能力。
进一步来看,充电过程发生在机关大院内部,电费由单位统一结算,外部难以察觉,内部管理也容易疏忽,为其提供了可乘之机。加之,部分干部存在认知偏差,认为“电费不值几个钱”“顺便充一下无伤大雅”,未能意识到这实质是侵占公共资源的违纪行为,这种思想上的“微麻痹”恰恰成为腐败滋生的土壤。此外,这类问题还具有鲜明的阶段性。随着新能源汽车快速普及,腐败形式也随之“升级”,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曾点名“连枪加油”,即私家车紧贴公车共用油枪等变异问题,而“公电私充”正是这一趋势的最新表现。若不及时遏制,此类“微腐败”将逐渐侵蚀廉政根基,损害政府公信力。
南京经开区对此事的处理并未止于个案追责,而是构建了一套“查处+制度完善+需求疏导”的系统治理模式,显示出基层反腐正在向精细化和人性化迈进。通过调取监控锁定相关人员,纪工委对3人次进行批评教育并追缴电费,彰显了“勿以恶小而纵之”的执纪刚性。更重要的是,当地修订《公务用车使用管理办法》,明文禁止内部充电设施免费供私车使用、使用公车充电卡为私车充电、为“公电私充”提供便利等三项行为,并向后勤部门下发“工作提示函”,从源头上强化监管。值得关注的是,为满足干部职工“上班充电、下班用车”的合理需求,经开区协调电力部门加装了8台收费充电桩。这一“堵疏结合”的策略,既杜绝了违规空间,也体现出回应实际需求的人性化治理思路。
从更深层次看,“公电私充”事件揭示了基层反腐中普遍存在的挑战。一方面,监督手段需与时俱进,传统监督方式难以覆盖新型隐蔽行为,必须借助技术手段如监控系统、用电数据分析,并引入群众监督。另一方面,如何平衡纪律刚性与现实需求尤为关键。干部职工确有充电需求,若一味禁止而无替代方案,可能反而催生更多“隐形”违规。南京通过增建收费桩化解矛盾,表明有效的廉政建设需兼顾执纪的严肃性和对合理需求的关怀。
“公电私充”涉及金额虽小,但性质严重,反映的问题不容忽视。南京经开区的治理实践表明,反腐败既要有“铁腕问责”的决心,也要有“疏堵结合”的智慧。此举不仅解决了具体问题,更提供了应对新型“微腐败”的可行范本。通过制度完善、技术赋能和需求疏导,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当前,新能源汽车普及方兴未艾,各类新型腐败形式可能持续涌现。各地应以此事件为镜,主动排查风险点,完善制度建设,强化日常监督。唯有如此,才能在新形势下坚守廉政底线,不断筑牢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陈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