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声丨清华女博士闯短剧赛道完成对自己身份“破题”

2025年09月04日16:12

来源:大河网

近日,清华女博士回应暑假兼职拍短剧引发广泛关注。“90后”清华女博士袁小格(化名)所学专业为市场营销学,在一家实验室工作。今年8月,因一次机缘巧合,她兼职参演了一部以传播“围棋”为主题的短剧。

值得注意的是,比起短剧质量本身,人们似乎更关注她“清华博士”的身份标签。许多网友发出质疑:“清华博士怎么也来拍短剧?”公众对身份的关注可以理解,“清华博士”的标签本身自带高光,除此之外,似乎也藏着人们对其成为“国之栋梁”的集体期许。当个体选择与这一标签的“预设剧本”相悖时,许多人便不假思索地认为是“大材小用”,抑或揶揄“博士不赚钱”。这背后暗含功利化的思想,人们潜意识里将“高学历”与“高社会地位”“高物质回报”的职业强行绑定,一旦偏离便被视作“亏本”。这种功利计算,扭曲了教育培养人全面发展、追寻幸福的本质目的。这更是一种用身份标签否定个人探索的思维惰性。她不是抽象的“博士”符号,而是一个具体的人,对她来说短剧是一个能收获快乐的体验,她的选择理应获得最基本的尊重。

在时代变迁中,我们亟需重新审视“人才”与“价值”。传统观念里,人才的价值似乎只体现在“高精尖”科技领域。这未免窄化了“人才”与“价值”,即使是把“钳工”“焊接”“雕刻”这样普通的技能修炼到极致,也能成为大国工匠。对人才的定义不能局限在“高学历”“高精尖”,“各行各业都能出人才”应该成为共识。2024年微短剧市场规模超500亿,用户达6.62亿,成为网民普遍消费产品。在一个文化影响力日益重要的时代,微短剧以其庞大的市场展现了文化价值。女博士化身“斜杠青年”投身短剧这个方兴未艾的赛道,我们应该祝福她走得更远。因为我们在认可人生的一种可能性——鞋匠的孩子不是鞋匠,喜剧演员能当总统,这些能发生,那么女博士为何不能成为优秀的短剧演员呢?

清华博士完成对自己身份的“破题”,短剧也急需“破局”,也许两者能产生不一样的火花。随着短剧前期的野蛮生长,出现很多乱象。制片方为迎合流量推荐机制,片面强调快速、起量,粗制滥造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出现低俗、擦边、

刻意制造矛盾等问题。短剧如何提升精品化能力成为关键。袁小格(化名)认为“短剧在未来可能会更加标准化,可能还会融入一些AI或虚拟拍摄的技术,它未来有很多种玩法,可能会产生出一些优质的作品。”或许她丰富的学识、对台词的理解和审美素养能成为“他山之玉”,给这个行业带来“源头活水”。

与其急着用陈旧的尺子去丈量他人的选择,不如我们共同抱有一份宽容与期待。期待一个更加开放、多元的社会,能够允许多元化的成功定义,真正尊重每一个基于热爱与理性的个人探索。这或许才是此事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黑龙江大学 李新华)

责编:孙华峰   编辑:杜若森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