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日,一场盛大的阅兵仪式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当数百台战车滚滚而来,上万名官兵英姿飒爽,飞机呼啸而过,整个中国为之沸腾,世界为之瞩目。这场阅兵让“军迷变军盲”这一话题迅速登上热搜。众多新型武器装备的亮相,让资深军迷也感到难以辨认,网友们纷纷感慨“军迷变军盲,但我好骄傲”。
网络截图
从军迷变“军盲”,折射出我国军事发展的惊人速度与迭代活力。“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近年来,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武器装备更新换代速度之快令人瞩目。东风-5C液体洲际战略核导弹、东风-61洲际导弹、歼-20S、歼-35A、高能激光武器等一系列先进装备纷纷登场。所有受阅武器装备都是国产现役主战装备,是我军新一代武器装备的集中亮相,许多装备更是首次公开展示。东风-5C液体洲际战略核导弹作为我国战略反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打击范围覆盖全球,威慑力十足。而东风-61洲际导弹的首次露面,也让人们看到了我国更加强大的战略威慑力量。
这些新型武器装备的出现,让军迷们感受到了自己知识的“断层”。以往对各种武器装备如数家珍的军迷们,在面对这些全新的、高科技含量的装备时,不禁感到有些陌生。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国防科技发展的速度之快,武器装备更新迭代之频繁。短短几年时间,就有如此多的新型装备问世,这在世界军事史上都是罕见的。阅兵式上,不仅有先进的武器装备,还有新型军兵种的首次亮相。军事航天部队方队、网络空间部队方队、信息支援部队方队等首次出现在天安门广场,标志着我军构建起了“4支军种+4支兵种”的新型军兵种结构布局。这些新型军兵种的出现,是我国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也让人们看到了我国军队在适应现代战争需求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从军迷变“军盲”,承载着国民对综合国力提升的自豪与对科研工作者的致敬。这一调侃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攻坚克难的心血结晶,每一件新型装备的亮相,都是我国在军事领域突破技术壁垒的见证。回首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军武器装备还是“万国牌”,依赖缴获与仿制。如今,我们不仅能自主研发航母、两栖攻击舰等大型装备,更在关键技术上实现领跑,2024年福建舰完成首次航行试验,从下水到海试仅用两年时间,彰显了我国航母建造技术的成熟高效。076两栖攻击舰首舰四川舰创新应用电磁弹射技术,4万余吨的满载排水量可搭载多型装备。第十五届中国航展上,歼-15T、歼-15D等舰载战机首次实装参展,标志着海军航空兵从岸基向舰基转型完成,航迹成功延伸至远洋。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军事装备的蜕变之路,正是我国综合国力稳步提升的生动缩影。
从军迷变“军盲”,映刻着全民性的国防教育与和平理念的深度传递。这场阅兵不仅让民众直观感受到我国国防实力的跃升,更让“和平来之不易”的理念深入人心,激发了全社会维护国家安全与发展利益的坚定决心。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大会上强调,“中国始终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一边,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携手各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阅兵场上,现代化装备不是冰冷的钢铁,而是守护和平的铠甲。空中梯队的战机航迹不是武力的炫耀,而是捍卫安宁的翅膀。我国军事力量的壮大,从不是“穷兵黩武”的借口,而是为世界和平筑起更坚固屏障的底气,无论是亚丁湾护航、联合国维和,还是国际人道主义救援,中国军队始终以实际行动践行和平承诺,让世界看到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从军迷变“军盲”,最终指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步伐与守护世界和平的历史使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习近平总书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必将胜利”的宣示,既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宣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国国防科技将继续保持高速发展态势,新型装备的不断涌现,将为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提供更坚实保障。而作为普通民众,我们也将以更饱满的热情关注国防建设、支持军队发展,做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中国式军迷”。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开创未来,中国必将以更强大的实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作出更大贡献,让复兴之路与和平之路同频共振、行稳致远。(孔德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