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当火车票从“纸间”到“指尖”

2025年09月05日19:41

来源:大河网

□大河网评论员 魏蔚

10月1日起,纸质火车票将正式退出历史舞台。根据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及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发布的公告显示,自2025年9月30日以后,纸质报销凭证将全面停用,由电子发票取代。

回溯其演变,从20世纪50年代的硬板火车票到软质火车票,再到2007年磁介质火车票,随后2011年“刷身份证进站”逐步推广,2020年全国铁路实现“全面电子客票化”,直到如今数字化客运电子发票全面推广。中国铁路逐步向数字、智慧、绿色的方向变革。

当火车票从“纸间”到“指尖”,出行、生活方式、社会治理也随之改变。

数字化出行更加具象化了。对于旅客来说,电子发票的普及彻底摆脱纸质票据的束缚,将带来全流程的便利升级。

在支付环节,电子发票与移动支付深度融合,形成“支付即开票”的便捷体验;在物流和服务环节,基于电子票据背后旅客出行数据,铁路部门可更精准地分析客流规律,优化列车班次调度,车厢席位配置,甚至与城市交通卡、酒店预订、景区门票等打通,构建“一站式”智慧出行生态。

从“一票在手”到“一屏在手”,其核心价值在于以数字化手段打破传统服务壁垒,实现效率提升与成本优化的统一。

我们的记忆方式正在被重新“定义”。一张火车票,不仅是地理位置的位移凭证,更是情感的载体、个人叙事的见证、时代的印记。从“有形”到“无形”,它“连接”的本质不曾改变。

纸质火车票的退场提醒我们,越来越多可触摸、具象实体的记忆载体被虚拟化的数字信息所代替。

那么,该用什么来承载情感记忆?这是一个普遍的社会命题。

告别总是伴随着迎接,与其感叹纸质载体的消失,不如构建新的甚至更丰富的承载方式。

记忆的重量,从未轻过;而盛放它的“容器”,变得更多元了。

从“硬性管理”到“柔性治理”的转变。票面形式的更迭,是一场社会服务与技术普及的重塑。与纸质票时代的“管控式治理”不同,“电子票时代”象征一种以数据为驱动、以市民为中心、智能协同的现代社会治理模式的成熟。

旅客通过自己的购票行为产生数据信息,这些数据反过来优化了服务供给。通过App,旅客可以提报需求、评价服务、反馈问题,成了治理体系的参与者,这是一种更现代、更和谐的“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模式的体现。

当然,这种模式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数据安全、隐私保护以及如何保障不适应数字化的群体(如老年人)的权益。这要求社会治理在拥抱技术的同时,必须兼具温度与包容性,确保技术进步惠及每一个人。

责编:魏蔚   编辑:杜若森  审核 :莫韶华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