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金色稻浪在田野间翻涌,那沉甸甸的稻穗总让人想起一位老人——袁隆平。2025年9月7日,我们迎来他诞辰95周年的纪念日。这位“杂交水稻之父”用一生在稻田里书写传奇,他以初心为种、以创新为犁、以奉献为肥,在神州大地上种出了“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的底气,更种出了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最生动的注脚。
资料图片
初心为种,在“禾下乘凉梦”里扎根人民。“我梦见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我和同事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不是遥不可及的幻想,而是一位共产党员扎根人民的初心具象化。1960年,目睹饥荒中百姓的苦难,他在日记里写下“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这句朴素的誓言,成了他毕生追逐的信仰坐标。为了这个“梦”,他顶着“水稻无杂种优势”的学术质疑,在稻田里“大海捞针”般寻找雄性不育株。1964年盛夏,他顶着40℃的高温,弯腰驼背在稻田里逐株观察,终于在洞庭湖畔发现第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1975年,他带领团队在海南遭遇台风,试验田被夷为平地,他们就光着脚在淤泥里抢救稻穗,连夜烘干种子。从湖南安江农校的试验田到海南三亚的南繁基地,从青丝到白发,他的脚步始终追着稻穗走,因为他知道,每一株稻穗都连着百姓的饭碗,每一次弯腰都系着党员的责任。这种“把人民放在心上”的坚守,正是共产党员初心最本真的模样——不是惊天动地的豪言,而是融入日常的实干,是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种进每一寸需要的土地里。
创新为犁,以“敢闯敢试”犁开科技荒原。“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袁隆平的一生,就是一部用创新犁开科技荒原的奋斗史。在杂交水稻研究之初,世界主流观点认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他却偏要“啃这块硬骨头”。他打破传统理论束缚,提出“三系法”杂交水稻育种思路,历经上千次试验失败后,终于在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让杂交水稻从理论变成现实。从不满足于现状的他,又向更高产的目标发起冲击:1995年攻克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2004年启动超级杂交稻研究,2014年实现亩产1000公斤的目标,2020年双季稻亩产突破1500公斤……每一次突破,都是对“不可能”的挑战;每一项成果,都是共产党员“敢为人先”精神的彰显。更可贵的是,他将创新成果推向世界——在印度、越南、马达加斯加等30多个国家,杂交水稻技术让当地粮食产量大幅提升,被称为“东方魔稻”。他常说:“粮食安全是世界和平的基础。”作为党员,他不仅把创新的种子播撒在祖国大地,更播撒在需要帮助的国家,用科技力量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让党员的先锋旗帜在国际舞台上迎风飘扬。
奉献为肥,让“淡泊名利”滋养精神沃土。“我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让天下人都吃饱饭。”袁隆平的幸福观,藏着共产党员最纯粹的奉献精神。他一生淡泊名利,国家奖励的奖金,他大多投入科研;企业捐赠的别墅,他改成海水稻研发中心;别人劝他“功成名就该享清福”,他却笑着说“我离不开稻田”。80多岁高龄时,他仍坚持每天下田,皮肤被晒得黝黑,手上布满老茧,活像一位普通的老农——可正是这位“老农”,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他不仅奉献自己,更甘为人梯培育“新种子”。他常对团队里的年轻人说:“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他手把手教学生观察稻穗、记录数据,把自己的研究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后辈。在他的影响下,一大批青年科研人员扎根稻田,成为杂交水稻研究的中坚力量。这种“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生动体现——不是追求个人的“高光时刻”,而是甘做“铺路石”“孺子牛”,用自己的“微光”照亮更多人前行的路,让先锋精神在传承中生生不息。
如今,袁隆平院士虽已远去,但他种下的稻穗仍在生长,他留下的精神种子早已扎根大地。在诞辰95周年的日子里,我们回望他的一生,看到的不仅是“杂交水稻之父”的赫赫功绩,更是一位共产党员用初心、创新、奉献书写的精神史诗。稻穗低垂,是对土地的感恩;党员先锋,是对人民的承诺。让我们以袁隆平院士为榜样,把“精神种子”播撒在岗位上、责任里,让先锋光芒在新时代的田野上,绽放出更耀眼的光彩。(陈光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