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河声丨在白露里读懂节气智慧与民族韧性

2025年09月08日15:04

来源:大河网

“衰荷滚玉闪晶光,一夜西风一夜凉。”9月7日,白露节气悄然而至。

白露至,万物敛,谷物归仓,天地开启一场静默的转化。白露标志着孟秋结束、仲秋开始,此时昼夜温差增大,水汽遇冷凝成露珠。《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秋属金,金色白,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这一自然现象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智慧,体现了古人对收敛与积蓄之道的领悟。

白露浸润于中华文化的肌理。《诗经》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朦胧,杜甫笔下“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的明快,李白诗中“白露湿青苔”的秋思,都让白露成为承载情感与记忆的文化符号。在农耕传统中,“白露白茫茫,秋收满仓仓”的谚语,道出农人对时节的敬畏和对“储备”的朴素认知。

白露习俗也蕴含着生活智慧。民谚说“春茶苦、夏茶涩,最宜饮的是秋白露”,此时的茶叶口感温润顺口,滋味清香甘甜。古人还收集晨露煮沸饮用,认为可延年益寿,《本草纲目》就记载“秋露繁时,以盘收取,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这些习俗将养生智慧与生活美学融进朝暮日常。

今年的白露,格外牵动人心。几天前的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刚举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回溯1937年白露前后,淞沪会战爆发,中华民族进入最艰苦的抗战阶段,无数中国人以血肉之躯抵挡侵略,用生命诠释“积蓄力量、持久作战”的战略智慧,这与白露的气韵相通。露珠虽微,汇聚可润泽大地;个人虽弱,团结一致便能铸就钢铁长城。前线将士“宁为玉碎”的决心,后方百姓推车送粮的支援,无数微小力量如露珠汇成溪流,冲破黑暗阻隔。那份默默奉献、凝聚一心的精神,为那年白露的秋凉注入永远滚烫的温度。抗战军民如白露般默默滋养家国,不求闻达,这是中华民族屡经磨难而不倒的精神密钥。

白露精神在当今社会愈发珍贵。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需要懂得积蓄的力量。学生课堂求知,是为未来积累学识;企业年终调整,是为发展储备动能;国家稳步规划,是为长远筑牢根基。这都是“白露式”的智慧。面对挑战,我们尤需学习露水汇聚的团结之力。白露还提醒我们在变革中保持定力,知进退、明收放,不冒进也不懈怠。在效率至上的时代,要尊重自然与社会规律,适时沉淀反思。那些如晨露般默默奉献的普通人,他们的坚守值得赞美,他们以细微持久的努力滋养社会肌体。

白露年年轮回,霜华岁岁更新。它教我们在大自然循环中把握节奏,在时代浪潮里保持初心。抗战精神与节气智慧交织,奏出中华民族特有的韧性与光芒。这种精神不会随时间褪色,反而在新时期焕发新生。

露凝而白,精神永存。生命的美丽常在细微处展现,精神的力量总在坚守中积累。让我们在新时代继续发扬白露精神,知进退、明收放,在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的道路上,保持韧性,积蓄力量,迎接更美好的未来。(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张忠德)

责编:孙华峰   编辑:王双飞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