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柔性执法点亮城市温度

2025年09月08日15:09

来源:大河网

近日,一则“父子摆摊仅剩5元,城管处罚后月入6000”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据报道,山西王先生携子在深圳摆摊谋生,首日收入仅5元之时,又因违规占道遭遇城管执法。情绪崩溃的父子最终在城管队员的帮助下成功入职市容巡查岗位,月收入稳定在6000元左右。这场从绝境到新生的转变,不仅是一个温情的个体故事,更蕴含着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深刻启示。

表面上看,这是一次执法者与被执法者之间的“偶遇”与“特殊处理”,但其背后实则有成熟的制度设计与治理理念作为支撑。深圳自2023年推行的“以服务代处罚”机制,允许困难群体通过志愿服务抵扣小额罚款,并联动街道开发公益性岗位。城管队员采取的心理疏导、以服务代处罚、精准就业帮扶这“三步帮扶”,并非单纯的个人善举,而是政策灵活性与基层裁量权的有机结合。这种模式在维护规则底线的同时,为困境中的个体打开了一扇窗,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事件中最具启示意义的,是当事人从“违规者”到“共建者”的身份转换。王先生父子从占道经营的摊贩转变为市容维护的辅助人员,不仅解决了生计问题,更在参与治理的过程中增强了对规则的理解和认同。这种“共治模式”打破了传统管理中“猫鼠游戏”的对抗关系,使市民从被管理的对象转变为城市治理的参与主体。类似长沙“糖葫芦爷爷”、成都“卖花小姐姐”等案例表明,让流动摊贩在规范化管理中获得生存空间,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城市的治理选择。

当然,舆论场中也不乏质疑之声:个体幸运能否复制?情绪失控者获帮扶是否公平?这些质疑恰恰指向了城市治理中的核心议题:如何将个案的成功转化为可推广、可复制的制度安排?人性化执法不应依赖执法者的个人素养,而需要建立常态化的机制作为保障。比如明确志愿服务抵扣的标准和流程,联动企业开发更多弹性就业岗位,设立流动摊贩疏导区等,让更多困境中的群体能够通过正规渠道获得帮助,而非依赖“偶遇好城管”的运气。

深圳案例的成功,还得益于技术赋能与程序规范。执法记录仪全程记录,既保护了执法者免受不实指控,也确保了被执法者的权益不受侵犯。这种“阳光下”的执法,为柔性措施的落地提供了可信保障。未来还可以进一步增派心理辅导人员介入冲突现场,用专业方法化解对立情绪,防止误解升级。

“规则是底线,人心是天线”。一位网友的点评道出了现代城市治理的精髓。一座伟大的城市,不仅要有整洁有序的“面子”,更要有包容温暖的“里子”。深圳的这次实践表明,刚性执法与柔性关怀并非对立关系,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治理手段。当执法者手握法理却不忘情理,当城市管理既维护秩序又关照人性,城市才能真正成为“弱者的避风港,强者的追梦地”。

王先生手写的6页感谢信,不仅是对帮助者的致谢,更是对“执法即服务”理念的深切共鸣。这封感谢信与城管队员的善意之举,共同谱写了一曲规则与温情协奏的治理乐章。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今天,深圳的这个案例为我们展现了基层治理的新可能:用制度保障公平,用温度守护尊严,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城市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和希望。(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陈相)

责编:孙华峰   编辑:赵地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