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的表盘上,总有一些坐标格外醒目。当“十四五”结束的哨声临近,“十五五”的画卷徐徐展开,此刻的郑州,这座手握1.45万亿元GDP的“万亿之城”,正站在历史的接力点上。它肩上扛的,不只是一座城的发展答卷,更是整个中原大地在中国式现代化赛道上的“脊梁担当”。
“脊梁”的硬气,首先蕴藏在“从0到1”的突破里。郑州的挑大梁,首先体现在经济实力的“硬支撑”。从全国第16个“万亿之城”到2025年上半年全省23.1%的经济首位度,郑州以占全省约十分之一的人口,贡献了超过五分之一的GDP。液冷服务器、AI服务器稳稳坐住中国市场头把交椅,今年还要冲刺600亿元大关。再看地下,“中铁1459号”盾构机刚运抵悉尼,“中铁1553号”又带着全套“中国装备生态圈”闯迪拜,产销量连续多年全球第一。这些“地下巨龙”掘出的不只是隧道,更是中国制造向高端市场进军的底气,让“郑州造”的国之重器,在世界舞台上掷地有声。
“脊梁”的韧性,更在分秒必争的“郑州速度”里。郑州东站不到2分钟开出一趟高铁,“米”字形高铁网早把中原与全国拧成一股绳;郑州机场平均2分钟起降一架货机,“空中丝绸之路”架起连接世界的桥梁;比亚迪、上汽郑州基地50秒下线一台整车,让郑州汽车年产量扎进全国前十,新能源汽车之城的轮廓越来越清晰。从交通枢纽到经济枢纽,这分秒间的变化,是“万亿之城”把区位优势变成发展胜势的生动注脚。就像2025年上半年,7329.3亿元的GDP、23.1%的全省经济首位度,不是数字的简单叠加,而是每一秒“郑州智造”“郑州创造”垒起的高度。
“脊梁”的底气,还在“老树发新芽、新苗成大树”的产业森林里。产业强,则脊梁硬。郑州的筋骨,是由一个个硬核产业锻造成的。超聚变公司四年长成“独角兽”,去年营收430多亿元;中铁装备的盾构机产销稳居世界第一,最近更是携“产品生态圈”扬帆出海;郑州比亚迪工厂50秒下线一台整车,汽车年产量跻身全国前十;郑煤机改名叫“中创智领”,从“一五”计划的老国企,蜕变成全球煤机行业的“灯塔工厂”,名字里的“智”与“领”,写满了传统产业转型的勇气;思念、三全、宇通这些“老伙计”越活越年轻,安图生物、蜜雪冰城、UU跑腿这些“新面孔”凭创新出圈,再加上国家超算互联网核心节点、中原量子谷的落地,郑州正被贴上算力之城、量子之城、钻石之城的新标签。20条重点产业链拧成一股劲,6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枝繁叶茂,这样的产业生态,才能让“万亿之城”的底盘越扎越稳。
“脊梁”的刚性,在创新和人才的“双向奔赴”里。创新活,则脊梁挺。一座城市的脊梁能挺多直,取决于创新这个“脊梁骨”有多强。中原科技城综合竞争力跃居全国15强,汇聚14家国家重点实验室、18家省实验室,引进16家大院名所,建成各类研发中心超6000家。更可贵的是,近四年近百万人大学生选择郑州,人才总量突破300万,其中包括96名院士及顶尖人才。创新之道,惟在得人。有了人才“活水”,何愁发展“渠不成”?
“脊梁”的活性,还在开放合作“买全球卖全球”的大格局里。开放畅,则脊梁展。中原腹地,何以联通世界?郑州给出了“空陆数海”四路协同的答案。从“空中丝绸之路”平均2分钟起降一架货机,到中欧班列(郑州)综合运营能力全国前列。这座不沿边不靠海的城市,硬是用“无中生有”的智慧打开了开放新格局。今年上半年38.7%的外贸增速,2746.8亿元的进出口总额,印证着“内陆腹地”到“开放高地”的基因突变。跨境电商“买卖全球”……这条陡峭上扬的曲线,画出的正是内陆开放新高地的崛起姿态。开放,让郑州从“中原腹地”走向“开放前沿”。
“脊梁”的热性,在城市治理和“民生温度”里。治理优,则脊梁稳。大城善治,让千万市民的“民生愿景”一步步变成“幸福实景”,这才是城市发展的根本目的。13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治理就像走钢丝,既要稳住发展的“大盘子”,又要兜住民生的“小数点”。“党建+网格+大数据”的治理密码,让网格成为感知民情的“神经末梢”。当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方案在“居民议事厅”里达成共识,当环卫工人通过“郑好办”APP一键申领防护物资,这些发生在街头巷尾的微变化,丈量着城市治理的精度与温度。正如黄河水滋养万物而不争,真正的善治,是让每个市民都能在城市发展中找到自己的坐标。
习近平总书记说,“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没有捷径,唯有实干。”历史是一页页写出来的,事业是一程程接过来的。历史的接力棒即将交到“十五五”手中,当“万亿之城”的雄心与1亿中原儿女的期盼相遇,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郑州,不仅会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更会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一颗闪耀在中原大地的“希望之星”。毕竟,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这,就是郑州的格局,也是中原的气象。(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邓随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