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30年体育产业总规模突破7万亿元的目标。这不仅是一个经济数字的擘画,更标志着一种新发展逻辑的兴起——体育产业正从民生事业的“配角”,跃升为经济舞台的“主角”。在这条充满活力的赛道上,澎湃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劲动能,演绎着健康中国与繁荣中国同频共振的精彩故事。
7万亿元目标的背后,是国民健康理念升级与国家经济转型发展的精彩交汇。传统观念中,体育多被赋予强身健体、锤炼意志的意义,却较少与宏观经济深度绑定。然而,当越来越多人将体育从“观看”引向“体验”,从“偶尔为之”变为“日常生活”,这股巨大的消费动能,将重塑未来的经济增长模式。北京马拉松每年吸引超过3万名跑者,点燃了一座城市的餐饮、住宿与旅游消费,直接带动周边行业消费额超亿元;以冬奥为契机,崇礼已成为华北地区重要的冰雪运动目的地,形成特色冰雪经济带,背后串联起装备制造、技能培训与度假消费的完整产业链;Keep等平台通过线上课程、智能器械与社群运营,已服务逾千万用户,开创了数字健身新业态。体育,正日益成为一个“超级媒介”,无缝连接制造业与服务业、线上与线下、物质消费与精神享受,打破传统产业壁垒,重塑消费结构与经济形态。
《意见》的深远意义,在于精准把握了“体育+”的融合基因。体育与文旅融合,催生了遍布全国的登山、骑行、水上运动黄金线路;体育与健康融合,推动社会观念从“治已病”转向“防未病”;体育与科技融合,孕育了智能穿戴、虚拟运动场景、AI教练等新业态;体育与教育融合,则重塑了青少年的成长路径与人格教育。这种跨界融合带来的“化学反应”,正逐步构建一种新经济形态——“体验经济”“健康经济”“快乐经济”的三重奏,这恰是高质量发展应有的模样。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体育消费正在为破解多项发展难题提供创新性解决方案。首先,在应对“银发社会”挑战方面,体育产业通过开发适老化运动产品与服务,助力老年人由“被赡养者”转变为“健康消费者”,在缓解医疗压力的同时创造经济价值,实现了“夕阳红”与“朝阳产业”的完美融合。此外,体育消费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展现出强大潜力。近年来,贵州“村BA”、榕江“村超”等群众性体育赛事迅速“出圈”,成为体育赋能基层发展的生动实践。这些源自乡间的赛事不仅点燃了全民健身热情,更形成了“赛事搭台、经济唱戏”的发展模式。赛事期间当地酒店民宿一房难求,特色农产品销量大幅提升,非遗文化获得展示舞台,真正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对于中西部地区而言,体育产业为其提供了一条差异化发展路径。这些地区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可大力发展登山、徒步、骑行等户外运动产业,从而将“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新路。
从更宏大的视野看,7万亿元体育产业目标是中国经济发展逻辑转变的重要标志。它意味着,我们正逐渐从关注“物的生产”转向重视“人的发展”,从追求“规模扩张”转向注重“质量提升”,从满足“基本需求”转向创造“美好生活”。体育消费本质上是一种发展型、享受型消费,它的蓬勃兴起,正是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和社会发展阶段跃升的直接反映。当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健康投资、为体验付费、为快乐买单,整个经济的韧性与活力必将迈上新台阶。
当然,实现7万亿元目标并非坦途。还需打破“体育即竞技”的陈旧观念,培育全民运动的社会氛围,打造多元消费场景,破解体育场馆运营、人才培养、标准制定等方面的难题。而这也正是《意见》的价值所在——它不仅确立了宏伟目标,更绘就了一张清晰的实施路线图,引导各方力量共同挖掘这座充满希望的“金矿”。
体育强则中国强。当运动场上的汗水与中国经济的活力相遇,当健康中国的梦想照进产业升级的现实,我们所见证的,不仅是一个产业的崛起,更是一个民族身心强健、经济生机勃发的壮丽图景。体育消费正如一股“流动的黄金”,悄然重塑中国发展新格局,让每个追求健康与快乐的普通人,都在不知不觉中参与这场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这场变革没有旁观者,每一个人都是赛场上的主角,都在用运动的脚步为中国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能量。(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路小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