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有网友发布视频爆料,在高铁D216列车上,有阿姨脱鞋做“瑜伽”。视频被同车旅客拍下后,“高铁脱鞋抬脚”瞬间冲上热搜,阅读量破亿。一双搁错的脚,踩疼了整个社会的神经。
脱下的是鞋,放下的却是体面。高铁车厢是一个典型的现代公共空间,它不属于任何一个人,却又属于每一个人。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个体的修养,也映出社会的成熟度。那位女士或许只是累了,想舒展一下筋骨,这本无可厚非。但她选择了一种令周围人不适的方式,脱鞋、搁脚、拉伸,这一系列动作背后,是一种对公共环境认知的缺失,是一种“我的舒适优先于你的感受”的思维定式。
这类行为之所以屡屡成为新闻,不是人们小题大做,而是因为它触碰了一个根本命题:在日益拥挤、快节奏的都市化生活中,我们是否还能保有对陌生人最基本的尊重?是否还能意识到,那一寸公域空间,其实也属于别人眼中的世界?
有人说,这是私德问题,不必上升至公德批评。但事实上,当一个人的行为侵入公共视觉、嗅觉甚至心理空间时,私德就已经跨过了界限,进入了公德评判的领域。《礼记》有言:“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意思是每到一处,应先了解那里的规矩与禁忌。高铁虽不是国门,却也是一个有明确行为规范的公共区域。无视规则,某种意义上就是对整个共同体的轻微背叛。
铁路部门有规定,乘客有投诉渠道,乘务员有劝阻职责。这一切都显示我们已经建立了一套应对不文明行为的机制。但机制的存在恰恰说明问题的普遍性。为什么总有人视若无睹?为什么劝阻成了必须而不是例外?这或许反映出,我们仍处于一种“被动文明”的阶段,因为规则要靠外力执行,而非内化于心。
更深一层看,此类行为背后往往藏着某种认知的错位。将“公共”误解为“无人”,或将“自由”误解为“随心所欲”。在一些人的理解中,“我买了票,就有权使用这个空间”。这话没错,但使用的方式必须建立在不侵犯他人权益的基础上。你的权利结束的地方,正是他人权利开始的地方。这不是什么高深的法理,而是文明社会最基本的契约。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这样一个现实:中国用短短几十年走完了西方国家一两百年的城市化进程。物质文明快速积累,精神文明却未必同步。高铁的速度可以达到350公里每小时,但有些人的公共意识可能还停留在绿皮车的慢时代。这种不同步,不是批评的理由,却是理解的起点和改变的迫切性的来源。
说到底,公共场合的举止是否得体,从来不是“会不会”的问题,而是“愿不愿意”的问题。没有人天生就懂得所有礼仪,但学习和调整的意愿,却是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能否持续向上的关键。古人讲“慎独”,指的是在独处时也要谨慎不苟。而在今天,“慎众”或许同样重要。在人群中,能否依然保持自觉、克制和对他人的体谅,是检验一个人真正修养的试金石。
事件的结局或许只是乘务员的一次劝阻、当事人的一时脸红,但它留给社会的思考却不该停止。我们需要的不是对某个人的网络审判,而是一场更广泛的、关于如何重新理解“公共性”的讨论。每个个体微小的行为选择,最终汇成的就是整个社会的文明水位。
高铁仍然会继续向前,而我们的文明是否也能同步到站?答案不在别处,就在每一双是否愿意穿好的鞋里,在每一个能否适度收回的脚踝上,在每一次欲放松却最终选择克制的念头之间。
车厢之内,我们都是乘客;文明之路,没有旁观者。(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绵一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