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声丨一粒种子改变非洲,十八年坚守诠释中国担当

2025年09月10日10:39

来源:大河网

当综艺《花儿与少年同心季》的嘉宾们在马达加斯加体验文化碰撞时,一位中国农业专家在这里用18年的坚守书写了震撼的“诗与远方”。他叫胡月舫,一位将杂交水稻技术播撒非洲大地的“农匠”,一位用实干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科学家。

科研突破,用技术改写非洲粮食史。面对马达加斯加复杂的气候与贫瘠的土壤,胡月舫带领团队培育出5种适合当地种植的杂交水稻品种,将每公顷产量从2~3吨提升至7~8吨,翻倍的奇迹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田间攻坚。他累计推广8.5万公顷稻田,累计产量达60万吨,惠及23万农民,让“饿土”变“沃土”。更可贵的是,他坚持技术无偿共享,自学当地语言与当地农民打成一片,用“擦拉贝”(最好的东西)的赞誉证明中国技术的温度。这份勇于创新的科研魄力与跨越国界的人文情怀,正是我国“一带一路”倡议中“共商共建共享”的鲜活注脚。

坚守奉献,十八年孤勇承载家国责任。胡老师于2007年抵达马达加斯加开始推广种植杂交水稻,这一待就是18年,期间仅回国探亲4~5次,因中国春节正值当地收割季,他始终选择留守稻田。长期的风餐露宿使他患上肠胃疾病,但他术后仍坚持工作,他说“这是对国家和非洲农民的责任”。1958年出生的他,今年已经67岁了,但他的脚步仍不停歇,退休前,他计划建立1000公顷本土化制种基地以降低农民成本,并培养年轻技术梯队。这种克服语言障碍、气候不适与家庭分离的坚守精神,恰似当代“愚公”,将个人理想融入人类温饱的伟大事业。这份扎根田间的务实作风与矢志不渝的坚守精神,是对袁隆平院士“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这一梦想的伟大实践。

时代意义,一粒种子背后的中国智慧。胡月舫老师的故事已经超越农业领域,是“乡村振兴”“科技助农”“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缩影,他继承袁隆平院士遗志,指出非洲粮食安全的根本瓶颈并呼应中国经验,为全球农业治理提供中国方案。他的实践感动中外青年,马达加斯加农民用熟练的中文说“这是救命稻”“感谢袁隆平爷爷”,马达加斯加儿童因他立志赴华学农,中国青年在其感召下投身援非事业,胡月舫老师把论文写在泥土里,把成就刻在粮仓里,通过电视节目,让流量有了真正的重量。

胡月舫用18年的耕耘证明,一位科学家的价值不在专利收益,而在如何让技术惠及苍生;一个国家的担当不在宏大叙事,而在如何用行动践行“天下一家”。袁隆平院士曾说,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胡月舫是这个时代稀缺的精神坐标,更是中国献给世界的一粒种子——微小却足以改写大洲命运,平凡却承载人类温饱之梦。致敬新时代的实干家,致敬胡月舫,愿他的担当能唤醒更多“种子”,在世界的角落生根发芽。(青海民族大学 孙萌)

责编:孙华峰   编辑:王双飞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