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尊师重教,应是融入日常的社会自觉

2025年09月10日10:39

来源:大河网

又是一年教师节。鲜花、贺卡与社交媒体上刷屏的祝福,勾勒出这个节日特有的温馨图景。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在这一天得到集中展现。然而,盛大的仪式与喧闹的颂扬之后,更需冷静思考:尊师重教,究竟是一种节日的应景,还是融入日常的社会自觉?其对国家未来的深远意义,或许远超出表面化的礼仪与赞誉。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作为这一过程的引领者,其价值绝非仅仅体现在知识的传递,更在于精神的塑造与人格的养成。然而,在功利主义与效率至上的社会氛围中,教育的工具性价值时常被过度放大,而其培育人格、启迪心智的本真功能反而被边缘化。这种倾向若持续蔓延,将导致教育生态的失衡,最终侵蚀国家发展的根基。

现实中,对教师的尊崇有时陷入一种悖论。一方面,教师被冠以“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崇高称号,承载着近乎完美的道德期待;另一方面,其作为普通劳动者的职业尊严、生活压力与专业自主性,却未必得到充分的理解与保障。这种“神圣化”与“现实性”之间的巨大落差,反而可能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使尊师重教流于形式,而非发自内心的认同。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社会对教育的集体焦虑,往往转化为对教师的过度苛责。当教育被简化为分数的竞争、升学率的比拼,教师便容易沦为绩效指标下的“知识搬运工”,其育人的核心使命反而被模糊。这种异化现象,不仅扭曲了教育的本质,更将教师置于巨大的压力之下,使其难以享受职业应有的从容与尊严。

真正的尊师重教,绝非仅靠节日的礼赞所能承载。它更需要制度性的保障与全社会的自觉行动。这意味着,不仅要在物质层面确保教师享有与其付出相匹配的待遇,更要在精神层面赋予其应有的专业自主权与社会尊重。让教师能够心无旁骛地投身育人事业,而非在琐碎的非教学任务与过度绩效考评中疲于奔命。

古人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尊师重教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一个拥有健康教育生态的民族,才能拥有持续发展的动力与创新能力。反之,若教育被急功近利的短期目标所绑架,教师的价值被工具化,则必将损害国家的长远竞争力与文化软实力。

因此,尊师重教,不仅是道德呼唤,更是战略必需。它关乎每个孩子的未来,更决定着国家的前途命运。唯有让尊师重教成为一种深入骨髓的文化自觉和制度常态,而非一年一度的节日表演,教育的灯塔才能真正照亮我们每个人前行的道路。

在这个鲜花与赞美环绕的节日里,或许更应思考如何让尊师重教从仪式走向日常,从口号变为行动。唯有如此,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育也才能回归其启迪智慧、塑造灵魂的本真使命,为国家未来奠定坚实的人文基础。(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绵一评)

责编:孙华峰   编辑:王双飞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