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郑州博物馆的一场外销扇展,静悄悄地诉说着一段跨越三个世纪的文明对话。百余把18至20世纪的中国外销扇静静陈列。绢面上的水墨山水旁,竟缀着欧洲风格的鎏金花纹;象牙扇骨上的戏曲人物,眉眼间藏着西洋油画的光影。百余年岁月如风而过,那一柄柄精巧的东方雅扇,却依然在绢帛竹骨间摇曳生辉。它们不只是纳凉之物,更是文化使者,是东方走向世界、世界读懂中国的一扇窗。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老祖宗的智慧,早就在这一把把小扇子上写得明明白白。清代匠人没抱着“天朝上国”的架子故步自封,反而琢磨着西洋人的审美:把《红楼梦》故事绘在折叠扇上,再镶上法国传教士带来的玻璃画片;用广东的象牙雕刻技法,刻出威尼斯水城的景致。结果呢?这些“不中不西、又中又西”的扇子,成了欧洲贵族追捧的“东方奢侈品”,巴黎沙龙里,女士们摇着中国扇谈论哲学,扇子上的亭台楼阁,成了西方人对东方文明的第一印象。这告诉我们,文明交流从不是单向输出的“灌输”,而是像扇面上的花纹那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才能开出最美的花。
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化因交融而生动。这些外销扇,用料有象牙、玳瑁、刺绣,纹饰兼有广绣园林和洛可可风情,可说“中西合璧、雅俗共赏”。它们不是被动输出,而是主动创造——中国匠师吃透传统又不拘泥传统,大胆吸收西洋审美,精准捕捉海外市场喜好,真正实现了“中国匠心,世界表达”。可反观当下,有些文化交流却变了味。有的“走出去”只摆架子,把京剧脸谱、龙凤图案硬凑在一起,号称“中国风”,却没讲清背后的故事;有的“引进来”只图新鲜,把国外的小众艺术奉为圭臬,却忘了和本土文化搭梯子。就像有的扇子只涂了层洋颜料,骨子里还是老一套,怎么能让人真心喜欢?去年某国际文化展上,一款融合了苏绣与梵高《星空》的丝巾爆红,恰恰说明,真正的文化互鉴,得像当年的匠人那样,既懂自己的“根”,又懂别人的“好”,不是简单嫁接,而是深度融合。
真正的文化走出去,不是“送出去”,而是“被请出去”。外销扇之所以风靡欧洲,成为贵族女士掌中爱物,不仅因其精美,更因其代表了一种开放、包容、协作的文化态度。今天的中国,同样面临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课题。我们不必刻意追求“宏大叙事”,反而应从这些扇子中得到启发:文化输出,需有“用户思维”,要用别人听得懂、愿意听的方式,真诚沟通。
传统不是沉甸甸的古董,而是活生生的资源。这些外销扇当年是“潮流商品”,今天成了“文化展品”,其内核始终未变——即持续的生命力与适应性。时下,一些非遗项目为什么走不出博物馆?一些传统文化为什么吸引不了年轻人?或许正是因为少了那份主动破圈、大胆创新的精神。文化传承不能“躺”在保护名录里,而应勇敢走向市场、直面受众,在创造性转化中焕发新生。
一扇虽轻,能纳山河;文明互鉴,不止于扇。从张骞出使西域到郑和七下西洋,从外销扇、瓷器到如今“一带一路”民心相通,中国始终在与世界分享发展成果、文明智慧。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文明对话更显迫切。我们可以从历史中获得启示:真正有生命力的文明,从不惧怕交流,反而在开放中不断壮大自我。
习近平总书记说,“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这扇子上的道理,放到今天依然管用。如今的中国,不再是百年前靠扇子“走出去”的国家,但文明交流的内核没变。从TikTok上用京剧唱腔唱流行歌的年轻人,到把中国榫卯工艺融入现代建筑的设计师;从在巴黎卢浮宫办展的故宫文物,到风靡全球的李子柒视频,这些不都是新时代的“外销扇”吗?它们没有刻意标榜“文化输出”,却用最自然的方式,让世界看到一个立体、生动的中国。
扇,善也。它摇出的是清凉,传递的是善意,连接的是东西。郑州博物馆的展柜里,一把檀香扇轻轻转动,百年前的风似乎还在扇面上流动。这风告诉我们,文明交流从来不是宏大的口号,就蕴藏在这些具体而微的创造里。未来,我们不需要更多“复刻”的老扇子,而需要能打动当下的“新信物”——可能是一首歌、一件衣服,甚至是一个短视频。只要带着真诚与智慧,哪怕是“袖间雅物”,也能掀起跨越山海的“文明之风”。这一扇清风,吹的是互利共赢、美美与共的东风。(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邓随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