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售价仅299元的普通路由器,在政府采购中竟被标出75万元“天价”。据报道,近日,重庆三峡学院采购事件调查结果公布,多名工作人员被立案调查、中标企业被处罚,但这起持续近四个月的舆论风波,留给我们的思考远未结束。
路由器是连接两个或多个网络的硬件设备,在网络间起网关的作用。纵观事件全过程,每一个环节都令人触目惊心。从采购需求提出到招标文件编制,从供应商投标到评审专家打分,从合同签订到验收付款,本该环环相扣的监督机制却层层“漏油”。就像一台功能不全的路由器,每个接口都在泄露公共资金,最终导致75万元财政资金险些流入299元设备的“黑洞”。
采购方的专业缺失首当其冲。高校作为科研重地,对网络设备的基本认知本应高于普通单位,却将普通路由器误作“出口防火墙”,暴露出技术论证的严重不足。更令人忧心的是,招标文件中的技术参数与中标产品高度吻合,是否存在“量身定制”的嫌疑?虽然调查未披露细节,但这种巧合难免引发联想。
政府采购中心的执行漏洞同样明显。作为专业采购机构,本应发挥技术审核和价格核验的“防火墙”作用,却未能识别出明显背离市场行情的报价。洪正公司报价75万元相较于市场价溢价2500倍,如此悬殊的差异为何能通过层层审核?这反映出价格评估机制的形同虚设。
供应商的违规操作更是肆无忌惮。调查显示,洪正公司注册地空无一人,是典型的“皮包公司”。这类企业通过虚假材料参与投标的行为,在政府采购中并非个例。虽然最终被处以9000元罚款并列入不良行为记录,但相较于75万元的合同金额,这样的违规成本是否过低?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整个事件直到网友爆料才得以曝光,说明内部监督机制未能及时发现异常。政府采购应具备完整的监督体系:采购人的内部控制、采购代理机构的专业审核、财政部门的行政监督、审计部门的专项检查,以及社会公众的舆论监督。但在本案中,前四道防线集体失效,最终依靠第五道防线——社会监督才阻止了资金流失。
这起事件犹如一面镜子,照出政府采购中的诸多积弊:技术论证的形式化、价格审核的走过场、供应商资质的审查不严、违规成本的威慑不足以及监督体系的协同失效。要筑牢政府采购的“防火墙”,不仅需要事后追责,更需建立事前防范机制:完善采购需求论证制度,引入第三方技术评估;建立政府采购价格监测系统,实时比对市场行情;强化供应商诚信管理,实施“一票否决”制;推行采购全流程公开,接受社会全方位监督。
公开竞标采购,本是让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想让75万元购买299元路由器的“荒唐剧”不再重演,既要织密制度笼子,更要让每个环节都成为真正的“防火墙”,才能确保公共资金每一分都花在刀刃上。(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刘纯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