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深入一线,难以发现实际生产中的问题。想研究好棉花,就该像棉根一样深扎土地。”这是中国农科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的棉花研究专家宋美珍常说的话。
宋美珍是怎样深入一线的呢?一个例子是:她提出的“宽早优”植棉模式在新疆某团推广后不久,便遇到极端天气,出苗受了些影响,这让棉农老张忧心忡忡:“宋老师,苗这么少,产量怎能上得去?”宋美珍坐在地头,扒开土层:“老张你看,棉苗根系多壮,抗逆性好着呢!”之后,她每隔一段时间就到田间观察长势,手把手指导田间管理。等到收获季,老张的棉田籽棉亩产511公斤,产量和品质都超出了预期。
一个60岁的专家,顶着40℃烈日,坐在田间地头,用手扒开土层,这不是深入一线又是什么?
深入一线,说起来容易,但对有的部门、有的同志来说,却往往做不到。因为他们习惯在四季如春的办公室听汇报、谈工作,习惯用发文件的方式去指导、解决问题。不可否认,有的时候,这也是一种工作方法。但万事万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很多问题,你不到一线,不到现场,不仅不能获得准确信息,拿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甚至还有可能延误时机,导致问题扩大化、复杂化。
想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同样,要想找出问题的真相,就要像宋美珍那样,坐在地头,扒开土层。唯有亲眼见,亲耳听,亲身感受,才能发现问题症结,进而给出解决办法。
有人说,现在是大数据时代,借助微信、视频等,完全可以不出办公室,就能发现问题,何必冒酷暑到地头?但是,鲜活生动的人和事,冷冰冰的数据能感受到吗?更何况,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和群众一起坐在田间地头,其意义,已不止于在现场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党员干部作风的转变,是干群、党群关系的密切。(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李红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