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季,当全国七年级学生翻开地理课本,他们遇见的不仅是一个古村落,也是一堂无声的文化自信课。安徽黟县西递村与马来西亚乔治城的“同框”,展现的不仅是地理教材内容的更新,更是一种教育哲学的根本转变——从知识灌输到文化认同的培育。西递何以入选课本?答案藏在其跨越千年的生存智慧中。
西递之美,美在三种维度的完美融合。其一是空间之美:“枕山、环水、面屏”的格局,99条深巷勾勒的“船形村落”,是人类与自然对话的几何诗篇。其二是时间之美:124幢古民居不仅是明清建筑博物馆,更是仍在呼吸的生活现场,村民在古楹联下起居作息,在百年民俗中延续烟火人间。其三是人文之美:254副古楹联中75副家训教化,1830年知府自削墙角三分的谦让,已化为“听、理、劝、借、退、和”的现代治理智慧。这种美不是凝固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活着的文明。
西递入选课本的深层意义,在于它为全球提供了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方案”。当世界仍在争论保护与开发能否两全时,西递用“门票反哺+村民参与”机制作出了回答——村民人均年收入近7万元,避免“空心化”与“过度商业化”的双重陷阱。这证明文化遗产保护不必以牺牲现代人福祉为代价,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非但不对立,反而能相得益彰。这种平衡智慧,正是当今世界最需要的可持续发展范式。
对中小学生而言,西递进入课本是一场认知革命。当抽象的文化自信通过具体的青石板路、粉墙黛瓦变得可触可感,当孩子们指着课本说“这是中国的西递”时,文化认同不再是口号,而是一种具身化的认知体验。这种教育不是单向灌输,而是激发探索欲的“自我教育”,因为它可以邀请学生们亲自用脚步丈量那些青石板的温度,用心灵感受古建筑的气息。地理课本由此成为一扇窗口,透过它看到的不仅是皖南古村,更是中华文明的微观宇宙。
对世界而言,西递与乔治城的并置呈现是一次文明对话的示范。这种“一东一西”的编排,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比较教育的创新:它不是要让青少年比较孰优孰劣,而是在差异中看见彼此,在对话中理解共通。西递作为“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其国际意义正在于它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可以说,中国文化不是封闭的系统,而是能够与世界其他文明相互映照、相互启迪的活体。
西递的价值最终在于它让我们重新思考“传统”的本质。传统不是过去时,而是进行时;不是需要保护的脆弱遗产,而是能够滋养现代生活的智慧源泉。当西递村民将古人家训化为日常行为准则,当古老建筑融入现代灯光秀,我们看到的是一种“活态传承”的完美示范——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活在当下的智慧。
课本中的西递,恰如一颗文化种子。它今天落在教材里,明天将长成青少年心中的文化自信,最终成为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活水源头。这或许就是文化遗产教育最理想的形态:自然而深刻,悠久而新颖,让每一个遇见它的人,都能在认知与情感上获得双重震撼,真正体会到何为“活着的历史”。(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朱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