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熟,天下足”。河南用沉甸甸的粮食产量,再次诠释了什么叫“责任”与“底气”。日前,从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获悉:“十四五”以来,粮食总产连续8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今年夏粮总产750.01亿斤,秋粮长势喜人,全年丰收在望——这不仅是一组亮眼数据,更是河南为端牢“中国饭碗”持续添秤的生动写照。从“中原粮仓”迈向“国人厨房”,以强大的农业产业链,“链”出了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链”,是产业升级的关键路径,更是乡村振兴的新动能。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河南深知这一点,始终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十四五”以来,河南累计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3167万亩,粮食总产连续8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就像一座坚固的堡垒,为国家粮食安全筑牢了根基。这背后,是河南推行的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协同,是对每一寸土地的精耕细作,是对农业科技的不断探索。你看,酸辣粉、茶饮品等“新特产”频频出圈,传统水饺、方便面持续领跑,背后正是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的深度整合。河南用实践印证: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产业振兴,必须走集群化、链条化的路子。
有了充足的粮食,如何让粮食更有价值?河南的答案是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打造产业集群。如今,河南的油料、食用菌体系和生猪存栏量、外调量均位居全国第一,蔬菜体系位居全国第二,肉蛋奶总产量占全国的1/12。不仅如此,河南还培育了小麦、生猪、食用菌等18条产业链,让农产品从农田直接走向了餐桌,从“原”字号变成了“精”产品。就像一个巨大的美食工厂,源源不断地为全国人民提供着丰富多样的美食。
“链”得住,更要“链”得强。这离不开科技“硬支撑”和改革“软环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农业领域同样如此。河南农业科技实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97%,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近九成。“播种用北斗、打药用无人机”已成常态,数字技术、生物育种等为农业注入新智慧。另一方面,农村改革持续深化,土地“三权分置”有序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总量近47万家,小农户真正“链”上了大市场。科技的赋能,让河南农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向着现代化农业强省不断迈进。
链条延伸,最终是要让农民“链”上富裕。农业农村改革也是河南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招。河南深化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改革,构建“百千万”市场化服务格局,全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发展到19.6万家、27.5万家。农村集体资产达到4226亿元,有经营收益的村占比达到86.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五年间从16107元提高到21330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这背后,是产业就业“两个关键”一起抓,是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是脱贫成果有效巩固。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现代化道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口袋鼓了,村子美了,信心强了——这样的“链”,才真正链接了民心、链接了未来。
河南的探索告诉我们,农业强省之路,必然是一条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协同“科工贸”的全产业链发展之路。它不再局限于“土里刨食”,而是向精深加工、品牌营销、新兴业态要效益;不再单靠“人力蓄力”,而是靠科技赋能、机制创新、数字融合提效能。从“吃饱”到“吃好”,从“卖原料”到“卖品牌”,从“传统农耕”到“智慧农业”,河南正以“链”为翼,跃向高质量发展的新蓝海。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河南以“链”破题,正在回答一道时代之问:农业大省,如何转身为农业强省?答案就在田间地头,在生产线,在直播间,在每一个从“粮仓”到“厨房”的跨越细节中。这条路,河南走得坚定,更走出了希望。( 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邓随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