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河声丨聚财气旺人气提志气,生态修复重现山河秀

2025年09月11日20:22

来源:大河网

9 月 10 日上午,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孙书贤聚焦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分享了安徽巢湖十八联圩湿地等27个“山水工程”和武汉江夏灵山花境公园等68个废弃矿山修复示范工程的工作成效。在“两山”理念的指导下,大家感受到美丽中国天更蓝了,地更绿了,水更清了,人与自然更和谐了。

生态修复聚财气,为美丽中国加动能。生态修复从不是“只投入无产出”的单向付出,而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核心路径,它打破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对立”的传统误解,构建起“修复—提质—增值”的良性循环。当生态系统从退化走向复苏,其价值便不再局限于“美化环境”,而是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动能。比如,巢湖十八联圩湿地的修复,不仅让水质改善、鸟类回归,更凭独特生态景观吸引科研团队驻留、游客慕名而来,带动周边生态旅游、科普教育产业萌芽;武汉江夏灵山矿区褪去 “灰黑” 底色,以矿业文化与绿色景观融合的新面貌,让闲置土地变 “打卡地”,激活民宿、餐饮等关联业态。这种 “护绿” 与 “富民” 并行的模式,证明 “绿水青山” 不是静态风景,而是能持续孕育 “金山银山” 的活资产,为高质量发展聚集财气。

生态修复旺人气,为子孙后代留遗产。生态修复的最终落点就是人民的长久幸福。生态修复好了,人气才能旺,生活才有幸福感:曾经的污水塘变身清水岸,居民饭后散步有了新去处;裸露矿坑成绿公园,孩子周末多了亲近自然的场所;沿海“美丽岸滩”让市民在家门口享清风沙滩。这些变化不是抽象数据,而是融入日常的“幸福增量”。对子孙后代来说,生态修复是一份厚重的“绿色遗产”:27个“山水工程”筑牢的生态屏障,是守护未来生存环境的“天然铠甲”;节约集约利用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份资源,是为后代预留的 “发展空间”。这份 “不谋一时而谋万世” 的担当,让生态修复超越 “短期治理”,成为守护代际公平的责任践行。

生态修复提志气,为全球治理树标杆。工业革命以来,不少国家陷“先污染、后治理”的被动循环,积累了百年生态“欠账”。而我国生态的修复走出了一条主动治理、全域协同的新路:统筹水、土、林、草、沙等要素,既解眼前污染难题,更建长效生态平衡机制。巢湖湿地入选联合国优秀案例,正是国际社会对这一模式的认可。在全球生态治理挑战加剧的今天,中国实践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路——不是等生态破坏后被动补救,而是主动统筹、系统修复,用最小代价实现生态与发展双赢,这正是中国方案对全球生态治理的重要贡献。

我国生态修复正以“看得见的笔墨”,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未来,这份“生态答卷”必将更厚重。美丽中国的画卷,将在生态修复的挥毫中不断舒展新篇。(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龚恩泽)

责编:孙华峰   编辑:杜若森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