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榆林这片苍茫雄浑的黄土高原上,陕北民歌的高亢嘹亮、陕北说书的深沉顿挫、陕北秧歌的热烈奔放,共同构成了独特而鲜活的文化图景。这“三艺”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精神基因与情感纽带。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让这些古老艺术焕发新活力、实现创造性转化,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陕北“三艺”首先具有无可替代的文化价值。民歌记录着生产生活、情感寄托与历史记忆,说书艺术承载着道德教化与故事传承,秧歌则凝聚着集体欢庆与身体表达。三者共同构成了陕北人民的生活哲学与审美体系,是黄土地文化认同的核心要素。在现代化进程中,这些艺术形式面临传承断层、受众老龄化、表现形式单一等挑战,急需创新性保护与发展。
展望未来,陕北“三艺”的发展需走出一条“固本创新”之路。固本,即深入挖掘、系统整理与原生态保护,建立数字化档案库,培养年轻传承人,确保核心技艺与文化内涵不失传。创新,则意味着要与当代审美、现代科技和市场机制相结合。例如,将民歌元素融入现代音乐创作,使说书艺术与新媒体传播结合,让秧歌与现代舞蹈对话,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创产品和旅游体验项目。
文旅融合为“三艺”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榆林正大力发展文化旅游,这些鲜活的艺术形式可成为沉浸式体验的核心内容。通过打造实景演出、民俗节庆、非遗研学等项目,既能让游客感受浓郁陕北风情,也能为民间艺人提供展示舞台,形成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最重要的是,要让传统艺术“活在当下”。鼓励创作反映新时代陕北风貌的作品,如唱响毛乌素沙漠治理奇迹、乡村振兴新貌的民歌,讲述当代榆林人奋斗故事的说书,展现现代生活的秧歌编排。只有与时代同频共振,传统艺术才能获得持久生命力。
陕北文化“三艺”从黄土高原走来,既要深植根脉,也要敞开怀抱。通过系统性保护、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些古老艺术必将在新时代绽放异彩,成为榆林走向世界的文化名片。(贺梦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