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市民倪某反映其2023年6月至2025年6月,多月出现49.93元相同金额的自来水费,质疑上饶市自来水公司存在人为修改后台计费参数问题。该市市场监管局高度重视,及时依法依规开展了核查。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上饶市民倪某家的水表,在两年间七次精准地停在了19吨的刻度上,不多不少,恰好产生49.93元的水费。这种比中彩票还准的“数字巧合”,在官方通报中却被轻描淡写地归因于“去零取整”的行业惯例。这不禁让人想起那个著名的笑话:当你在厨房发现一只蟑螂时,暗处可能已经藏着一百只。
水电气暖这些民生计量器具,本质上就是政府与民众之间的“诚信契约”。当这个契约出现裂痕时,官方用专业术语编织的“解释网”,往往比问题本身更令人不安。所谓的“去零取整”计费方式,本质上就是行业自我授权的“合法化误差”。试问:在移动支付可以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的时代,为什么涉及民生基本需求的计量,反而要倒退到“四舍五入”的原始阶段?
更值得玩味的是调查过程。两次核查都在物业、社区等“自己人”见证下进行,就像让球员兼任裁判的球赛。水表铅封完整、系统无异常的表态,掩盖不了一个基本事实:现代智能水表完全具备远程修改参数的技术可能。2019年央视就曝光过某地自来水公司远程操控水表的黑幕,当时涉事企业使用的正是与上饶同款的“不具备操控功能”系统。
这种“自证清白”式的调查,暴露出当前民生监管的三个致命伤:一是将技术问题简化为态度问题,用“高度重视”代替实质整改;二是用行业惯例消解个体质疑,把系统性风险转化为“用户理解偏差”;三是以程序合规掩盖实体不公,把公示当作问题的终点站。这种监管思维,与菜市场缺斤短两后让摊主自己验秤有何区别?
民生计量领域的“数字游戏”绝非孤例。去年某地电表“集体加速”,前年燃气表“越换越快”,这些事件最终都沉没在相似的通报模板里。当“巧合”频繁出现时,最该被质疑的不是民众的数学能力,而是计量体系的设计逻辑。为什么误差永远偏向企业?为什么解释权总在垄断方?这些才是49.93元背后的真问题。
破解这个困局需要三剂猛药:首先,引入区块链技术实现计量数据全程上链,让每个0.1吨的用水都有迹可循;其次,建立第三方计量争议仲裁机制,打破“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行业壁垒;最重要的是重构监管逻辑,把“证明自己没错”转变为“证明系统可信”,用可验证的技术替代难以服众的承诺。
水表上的数字,量度的不只是用水量,更是公共服务与民众信任的刻度。当49.93元成为“信任鸿沟”,再完美的通报也填不平这个裂缝。民生无小事,数字游戏玩不得——因为这游戏赌上的,是老百姓对公平正义的最后那点期待。说到底,老百姓要的不是一纸冠冕堂皇的通报,而是明明白白的消费清单。当水表、电表、燃气表这些民生计量工具成了“黑箱”,所谓的“行业惯例”就成了垄断企业薅羊毛的遮羞布。
监管不能总在舆情发酵后才“高度重视”,而要把功夫下在平时,让每一分钱都花得清清楚楚。否则,失去的公信力,比流失的水费更难挽回。水表上的数字,丈量的是民生冷暖,更是政府公信力的刻度。当49.93元成为横亘在政企民之间的信任鸿沟,再完美的通报也难掩制度缺陷。民生计量必须经得起阳光检验,让每一滴水、每一度电都明明白白。否则,失去的不仅是水费,更是民心。监管不能总在舆情倒逼下被动应对,而要让公平正义看得见、摸得着。(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孙世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