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宋代苏轼在《晁错论》中发出的警示,至今仍振聋发聩。在当今社会,国家安全面临的威胁已不仅来自硝烟弥漫的战场,更潜藏于那些披着“善举”外衣的渗透与窃密活动中。
近期,国家安全机关破获一起精心伪装的“慈善救助”案件。表面上,夏某是一位热心公益、慷慨解囊的“爱心人士”,在西南山区为村民提供医疗帮助和生活救济。然而,当地一位村民的疑问——“感谢您的善举,但您为什么总打听部队的事?”——揭开了这起阴谋的冰山一角。
调查显示,夏某受某境外组织指使,长期以登山探险、慈善救助等“合法外衣”作掩护,深入我国边远地区,接触群众、博取信任,并暗中收集政治、经济、地理资源、社会治理等敏感信息。其背后的组织在境外设有培训基地,招募人员接受涉华项目训练,再派遣他们潜入我国,开展非法调查活动。这种“以恩相结,以情相惑”的手段,极易让群众在感激中放松警惕,从而为窃取信息打开缺口。
国家安全机关通过缜密侦查,掌握了夏某等人的违法犯罪证据,依法对其进行打击处置。这一案例再次表明,无论渗透与窃密手段多么隐蔽,只要触碰国家安全红线,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荀子》有言:“先事虑事,先患虑患。”面对新形势下的国家安全挑战,我们必须增强防范意识,善于识别各种伪装下的渗透、窃密行为。无论是面对陌生人的“善意”,还是各种形式的“合作”,都要保持清醒头脑,不随意透露涉及国家秘密、军事部署、地理测绘等敏感信息。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维护国家安全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每一位公民都应成为国家安全的守护者,不仅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还要在发现可疑情况时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只有人人提高警惕、处处防范风险,才能织密织牢国家安全的防护网。
“善不可失,恶不可长。”我们应当铭记,真正的善举源于真诚与无私,而任何试图以“善”之名行“恶”之实的行为,都将被识破并受到法律的严惩。让我们共同守护国家安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牢坚实屏障。(邯郸学院 于欣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