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景区二维码将满心期待的老人拦在门外,当打车软件让奔波的银发族望而却步,当无纸化办公让大龄员工面临失业风险,这些场景折射出的,是老龄化社会与信息化时代交汇下亟待填补的“数字鸿沟”。截至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3.1亿人,占总人口22%,让这一群体顺畅拥抱数字生活,既是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践行,也是衡量社会文明温度的重要标尺。
技术迭代本应是普惠的春风,却在部分场景中成为银发群体的“拦路虎”。从线上挂号时面对复杂界面的手足无措,到电子支付中担心陷入诈骗陷阱的忐忑不安,再到“长辈模式”仅停留在放大字体却忽视老人交互习惯的尴尬,数字适老化改造仍存在“重形式轻实效”的短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数字时代的“老有所乐”,绝不能让技术壁垒成为阻碍。那些关不掉的弹窗、层层叠加的红包规则,看似是细节问题,实则是对老年群体需求的漠视,若不及时改善,不仅会挫伤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更会让万亿级银发消费市场的潜力难以释放。
破解数字适老化难题,既需政策引导的“指南针”,也需市场主体的“行动力”。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促进数字技术适老化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为适老化改造划定了“到2025年底健全标准体系、扩大改造规模”的明确目标,这既是顶层设计的考量,也是对民生需求的回应。然而,政策落地离不开企业的深度参与。现实中,部分平台将适老化改造视为“额外负担”,要么简单删减功能,要么忽视老年群体内部的差异,根源在于缺乏“银发视角”的洞察。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企业若能真正走进老年群体,调研他们的使用习惯、倾听他们的反馈建议,将适老化改造从“被动要求”转为“主动作为”,不仅能赢得银发市场的认可,更能彰显社会责任的担当。
推进数字适老化,从来不是“降低技术标准”,而是“提升人文温度”。保留线下窗口不是守旧,而是为老年人留好“兜底”的通道;优化App界面不是妥协,而是让技术更具包容性。从社区组织的数字技能培训班,到银行网点专门设置的“敬老窗口”,再到志愿者手把手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这些细微之处的努力,正是“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的生动实践。适老化改造既要增设敬老座椅、安全扶手等硬件设施,更要打造“有爱无碍”的数字环境,让老年人在刷脸进站时少些紧张、在线上购票时多些顺畅,真正感受到数字时代的便利与温暖。
技术向前的每一步,都应带着温度、伴着关怀。当3.1亿银发群体能从容跨越数字鸿沟,当“老有所乐”“心有所安”成为数字时代的常态,我们的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一个都不能少”的发展愿景。期待各方协同发力,以“银发视角”深耕适老化改造,让数字技术成为照亮老年生活的暖阳,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共享科技发展的红利,共赴更美好的生活图景。(唐山师范学院 冯雨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