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发帖称,广州南沙区一小学建议“不让老人接送小孩”,并在文稿中多次强调该项建议,引发讨论。
在家庭生活的日常场景中,孩子放学由谁来接送,看似琐碎,却折射出教育理念、代际关系和社会支持体系的多重课题。
老人接送孩子,背后是家庭内部资源的分配与互助。现实中,很多年轻父母因工作繁忙,确实需要老人分担育儿责任。祖辈的陪伴让孩子感受到温情,也为家庭减轻了压力。但我们也不能忽视,随着年龄增长,老人身体机能的自然退化,可能在突发状况中显得力不从心。安全考量并非无的放矢,而是提醒我们,在温情与风险之间,必须有理性的权衡。
孩子成长离不开逐步的独立。对孩子而言,安全之外,更重要的是逐渐学会独立。小学阶段,本就是培养孩子生活自理与责任感的关键时期。若过度依赖祖辈接送,孩子可能习惯于“有人照应”的状态,失去了锻炼自主的机会。若一味强调“不让老人接送”,则容易忽略家庭现实,让一些家长陷入困境。所以,理性的选择,是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逐步引导孩子从“有人接送”过渡到“学会独立”。家庭应根据老人的身体状况、孩子的成熟度,制定合理的安排。
祖辈之爱往往饱含深情,但也可能带来“过度保护”。如何让这种爱转化为助力而非阻力,是家庭教育的考题。我们应当看到,老人参与接送不仅仅是交通意义上的陪伴,更是一种情感的延伸。关键在于,父母能否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沟通,逐渐培养其时间观念、独立意识和安全常识,让祖辈的照顾与孩子的成长互不抵牾。换句话说,祖辈的陪伴应该是孩子独立道路上的“缓冲”,而不是“替代”。
进一步而言,“让不让老人接送小孩”不仅仅是“家务事”,校园门口的接送场景,折射的是家庭与社会如何共治。城市规划是否给予孩子们安全的步行环境?社区是否建立“邻里互助”的接送网络?学校是否有完善的放学秩序管理?这些都是减轻家庭接送压力、保障孩子安全的重要一环。只有社会支持体系更健全,家庭内部的分歧和压力才不会被过度放大。
老人接送孩子与培养孩子独立,两者看似矛盾,但这要找到平衡点,实则可以相辅相成。正如一句话所言:“成长不是在庇护中完成的,而是在一步步试探与放手中实现的。”(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孙维国)